石油企业如何搭乘氢能源发展快车道上的“顺风车”,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2020-11-27 15:21  来源:中国石油报   浏览:  

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速,全国多地政府纷纷出台氢能相关产业规划,加氢站建设如火如荼。面对能源行业的这些变化,企业如何进行布局,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实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在11月10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位于技术装备展区一家瑞士科技公司展出完整的氢能生态系统,吸引了很多观众。展区分氢能源设备、氢能源交通工具两大板块,展示了数款亚洲首发的高精尖氢能源产品:可用于移动互联网自动分销系统的储氢罐,可在家中、办公室里进行操作的便携式充氢设备、储氢罐驱动车等。进博会的其他展区也展出了多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核心零部件。这些当今氢能出行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代表了未来氢能源行业发展的趋势,成为推进能源转型、建立可持续生态社会的典范之作。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这一规划为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战略性方针指引,也为氢能源行业和市场发展带来定力和信心。这些最新的发展动向将给油气行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应如何搭乘氢能源发展快车道上的“顺风车”,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抓住新机遇 密切关注氢能源布局

随着国家政策对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逐步加码,各地氢能规划、产业布局热情持续高涨。

广东省是国内氢能源产业发展比较超前的省份之一。11月12日,《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力争在2020年开发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适时在广州、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地试点开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力争2022年实现首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适时推进氢燃料电池在船舶、家用分布式热电联供、应急备用电源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力争2022年实现首台氢燃料电池示范船、首套家庭用热电联供示范应用;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围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专用车规模化推广应用需要,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重点支持油、氢、气、电一体化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鼓励利用现有加油(气)站改扩建加氢站,现有加油(气)站在红线范围内改扩建加氢站已纳入加氢站布点规划。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氢能产业规划。2020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从发布扶持政策的地区看,氢能产业正从沿海地区延伸至内陆地区。其中,22个省市共出台了30条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山东地区政策数量最多、达到6条,广东地区5条政策紧随其后。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区在2020年上半年也发布了多项政策,预示着当地氢能产业发展即将提速。

近年来,中国石油抓住机遇,已经开始跨界氢能。2018年9月,河北销售公司和河北省张家口海珀尔科技有限公司、张家口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张家口地区布局加氢站组网建设,并承担相应示范运营及日常管理。2019年4月,北京销售公司与北京海珀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地区建设加油、加氢合建站。今年8月4日,上海中油申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注册完成,搭建起一个以氢能为主的合作新平台。

未来,油气行业面临能源转型,应抓住氢能机遇,密切关注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最新政策和机会,加大与地方氢能产业推进部门的对接,提前做好自己的氢能源产业战略布局。同时,应积极参与各地氢能源发展论坛、经验交流会议,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石油氢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制储氢+运氢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氢燃料的制、储、运环节都给予明确: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建设。

相比其他行业,油气行业发展氢能具有天然优势。石油企业是油气资源的上游生产者,本身拥有资源,油气制氢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根据业内人士测算,不同原料制取1公斤氢的成本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解水制氢48.27元,煤制氢26.32元,天然气制氢28.11元,乙醇制氢27.6元。其中,化石燃料制氢与工业副产制氢以较低成本占据制氢结构的主体地位。

氢气如何运输,是氢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专家测算,压缩氢的供应距离超过200公里会超过制氢成本。近距离宜选择高压氢运输,中长距离宜选择液态氢运输,管道输送氢应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美国有2500公里的输氢管道,欧洲已有1569公里的输氢管道,我国仅有100公里输氢管道。目前国内外低压氢气管道运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管道输氢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管是制氢还是储氢、运氢,石油企业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氢能源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力,力争在各环节核心不断摸索和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以管道为载体、以氢传导为核心的新能源互联网,实现油气资源与新能源整合,在氢能利用发展链条中分得“一杯羹”。

布点加氢站 抢抓终端加注服务市场

氢的应用前景极为广泛,不仅在汽车产业广泛应用,也能在航空、船舶、氢燃料电池重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无人机等多领域得到应用。此外,在工业领域的氢能炼钢、绿氢化工、天然气掺氢、建筑供暖领域的微型热电联供等方面,氢能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制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有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国内正在抓紧研究借鉴,制定科学安全的氢能、加氢站和储氢罐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破除制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近几年,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也非常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同时,给予氢能源发展以优惠政策。

比如《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前建成并投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气能力计算)500公斤及以上的加氢站可获得补贴。其中,属于油、氢、气、电一体化综合能源补给站,每站补助250万元;独立占地固定式加氢站,每站补助200万元;橇装式加氢站,每站补助150万元。

专家指出,加氢站作为氢能源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享受补贴倾斜,燃料电池汽车的“十城千辆”推广计划实施后,终端销量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加上各种政策利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石油拥有数量庞大的加油站网点,油品销售企业应该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成品油零售网络优势,结合氢燃料电池汽车用能需求新建、改进加氢站计划,抢抓终端加注服务市场。提前布局,具备条件的可以直接就地利用,或加氢和加油共建,或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混合,实现综合能源一体化利用。

同时,从氢能源供应端来看,从氢气生产、提纯与压缩、储运以及加氢站终端环节都有很多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机会。油气企业也可以重点关注低碳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及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氢气固态、有机液态以及低温液氢储运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装备生产等领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加氢站的这颗国产“心脏” 成本低又动力足

加氢站的这颗国产“心脏” 成本低又动力足

在确定产品参数的时候,研发团队决定挑战高难度目标——研究90兆帕、1000公斤的加氢站用压缩机,而在当时加氢站使用较多的是45兆帕、500公斤的压缩机。参数翻一倍,难度却成几倍增加。这意味着团队要克服高压力、大排量等困难。
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海水制氢到底难在哪儿?

海水制氢到底难在哪儿?

水是一种充足的自然资源,其约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海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96.5%,与淡水不同,其成分非常复杂,涉及的化学物质及元素有92种。海水中所含有的大量离子、微生物和颗粒等杂质,会导致制取氢气时产生副反应竞争、催化剂失活、隔膜堵塞等问题。为此,以海水为原料制氢形成了海水直接制氢和海水间接制氢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火电破冰

火电破冰

按照新的产业定位,煤电行业将由电量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是煤电企业转型的必然路径,也是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华能:加快制定氢能技术路线图 健全氢能价格机制

中国华能:加快制定氢能技术路线图 健全氢能价格机制

4月8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舒印彪在京出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并在“央企氢能布局与双碳战略”闭门会议中发言。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