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德国工厂正努力建设

2020-04-12 10:18  来源:科创板日报  浏览:  

4月9日,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快卜新能源”)首个储充检城市示范网点在上海杨浦投入运营。据悉,除上海首批10个网点,快卜新能源将加快在四川、山西、福建等地落地。

工商资料显示,快卜新能源成立于今年3月,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科技、电池科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等,股东分别为持股51%的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持股49%的宁德时代(300750.SZ)。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向记者表示,快卜新能源是布局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集储能服务、充电服务和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希望给所有的电动汽车提供运营和售后服务”。

实际上,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在储能方面动作频频。

2月26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宣布拟定增募集资金不超过200亿元,其中拟20亿投向储能业务。

4月3日,宁德时代与国网综能等共同出资的国网时代(福建)储能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4亿元,宁德时代和国网综能各出资1.6亿元、持股40%,并列第一大股东。

对此,黄世霖向记者说,宁德时代希望用新的平台、新基建的理念、新服务的方式推动新能源市场发展。其一,助力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推广;其二,在用户侧,利用储能平台为未来的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发挥运用。

宁德时代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两大业务支撑是动力电池和储能,动力电池和储能是一起发展的, “储能更厚积薄发一些。

“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使得电池循环也就是充放电的次数增加,那么就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利润 设备使用年限越长,均摊经济成本就更低”。上述内部人士解释称。

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和市场影响,新能源汽车装机量大幅下降,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预计数据是盈利7.33亿元-8.38亿元,同比下降20%-30%。

宁德时代表示,将密切关注疫情进展情况并通过开展产业协作、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合理控制费用等积极措施,降低疫情和市场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关于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的最新进展,黄世霖说,“我们积极在谈合作,暂时还不宜对外公布”。而近期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计划在中国扩充产品线,推出国产长续航版Model 3,,黄世霖对此认为,特斯拉促进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

2018年7月,宁德时代宣布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图林根州设立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分为两期建设,计划于2021年投产。

黄世霖表示,“我们正努力积极建设德国工厂,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做出了调整,时间方面要后挪,但客户的订单都是按照原来的规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碳中和、碳达峰确定目标下,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锂电池发展迅猛。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围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相关的提案也备受关注。
两会前瞻 | 网易丁磊: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化

两会前瞻 | 网易丁磊: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化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围绕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和重点民生建言献策,涉及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数字音乐文化传承、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我国新能源、芯片、5G等产业发展形势如何?——工信部回应热点话题

我国新能源、芯片、5G等产业发展形势如何?——工信部回应热点话题

田玉龙认为,在完善的制造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力支撑下,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挑战,全球疫情走势、经济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断供、断链风险。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全世界都在开发把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俄罗斯也不例外。莫斯科电子技术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能够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将来可以直接在手上或背部为便携式小装置充电。相关研究发表在《可持续性》杂志上。
中国企业在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突破,不仅让动力电池这颗“心脏”更加强劲

中国企业在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突破,不仅让动力电池这颗“心脏”更加强劲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10多年技术储备,3年攻关,一朝突破……这是一家中国企业为研制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单晶三元材料而走过的历程。中国企业在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突破,不仅让动力电池这颗“心脏”更加强劲,也充分彰显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