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氢能客车极寒实地测试 征服零下30℃

2020-01-27 15:26  来源:亿华通  浏览:  

1月19日,在位于牙克石以高寒闻名业界的中汽中心呼伦贝尔冬季汽车试验场,两款搭载着亿华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福田欧辉客车,成功完成“冬奥环境”极寒测试,成为首次通过极寒实地测试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科技部、北京市经信局、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北汽新能源、福田汽车、亿华通等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共80余人组成验证团队,共同参加和见证了本次测试。

本次测试的两款车型为9米和12米,分别搭载亿华通60kW和12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据悉,本次极寒测试是面向冬奥环境的新能源技术“收官”测试。作为绿色冬奥的出行服务主力军之一,车辆顺利通过低温存储启动试验、低温行驶试验、坡起爬坡试验等多项测试的同时,还围绕2022年北京与张家口冬奥赛区环境,进一步完成了针对性项目测试。

牙克石地处北纬47°05′-53°20′,地势平缓开阔,受长驱直入的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0.2℃,是车辆进行极寒耐冷型检验检测不可多得的测试环境。面对极寒测试环境,两款氢燃料电池客车在-30℃的环境下,放置超过8小时后,进行了超低温(电堆温度达到-24℃)冷启动测试。现场通过连接测试车辆的大屏幕,大家观测到了电堆温度由-24℃快速升温到60℃,并成功进行了启动,时间仅116秒。同时,车辆国内首创采用整车集成热管理技术,在冷启动完成中30min后,车厢温度可以达到12℃左右,40min后,车厢温度可以达到15℃左右,克服了车辆在低温条件下的技术局限,可有效降低整车能耗,现场测试取得圆满成功。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福田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秦志东讲解了欧辉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客车等车型的相关技术突破,并认为这一系列极寒技术的瓶颈突破,切实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在超低温环境下能不能跑、能不能跑的好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对氢燃料电池等车型提供极寒条件下的技术支持,开拓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疆域”。

2018年,亿华通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通过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低温等相关技术检验。除本次测试外,公司与北汽福田联合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前不久也刚在该实验场完成测试。同时,张家口市目前已投运的17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均搭载亿华通发动机系统,最早一批于2018年投运,成功通过当地两个冬季低温高寒考验,运行性能良好,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北方地区推广提供了实际运行论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内蒙古首台套氢燃料电池重卡下线

内蒙古首台套氢燃料电池重卡下线

北奔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由北奔重汽和上海交大共同研制开发,车辆搭载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功率等级达到150kW、功率密度3.5kW/L,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车辆匹配40Ah的稀土镍氢动力电池,可以保证低温大倍率放电,实现整车低温启动的高性能需求。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自去年9月开始,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间表,到目前,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已经提出2021年将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各企业也应声而动。而聚焦汽车产业层面,新能源汽车、氢能、新能源消纳、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成为近年来的发展重心。
丰田燃料电池(FC)系统将于今年春季上市销售

丰田燃料电池(FC)系统将于今年春季上市销售

丰田公司日前宣布,已开发出一种将燃料电池(FC)系统封装成小型模块的产品,并打算在2021年春季或以后开始销售该产品。新的FC模块将可被开发和制造燃料电池产品的公司利用,应用范围广泛。这些应用包括实现卡车、巴士、火车、船舶和固定式发电机的可移动性。
提前发明了120年的电池,终于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提前发明了120年的电池,终于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19与20世纪之交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一款可以产生氢气的电池。而在120年后的今天,这款电池终于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一条碎石路上,一辆电动汽车从行人身边飞驰而过。车子宽敞的内部空间显然令一些人惊诧不已。它的速度是当时传统车型的两倍,卷起的尘土高高扬起,使街上拉车的马匹忍不住皱了皱鼻子。
景春梅: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出现了虚火现象

景春梅: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出现了虚火现象

“30多个地市发布氢能源规划,各地出现很多氢能产业园,有遍地开花的倾向,而且规划的氢能产业规模达到上万亿元,产业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风险日益增加。”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