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为中东欧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2023-09-24 08:45  来源:环球时报  浏览:  

编者的话:低碳发展、制造业升级、产业转型……中国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三国相通的除了民心民意,还有发展愿景和发展理念。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三国走访时发现,除了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东西方之间的“硬联通”,随着中国企业而来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也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政策充分对接,实现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软联通”。

抓住电动车发展机会,中匈携手并进

“我骑车送外卖,这辆车几乎没出过什么故障。”《环球时报》记者在匈牙利采访期间,一位当地外卖小哥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他驾驶的中国品牌电瓶车。这只是中国新能源势力挺进匈牙利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欧盟宣布从2035年起禁售新的燃油乘用车和小型商用车。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会快速扩张。“匈牙利正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据点”,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越来越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前往匈牙利投资建厂。《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匈牙利后,深刻体会到这个最先拥抱“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如何成为中国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

当中欧班列、匈塞铁路等“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标志性项目在此落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匈牙利的区位优势也愈发凸显。此外,匈牙利本就具备极为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畅达的交通、出色的配套,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里是布局欧洲的理想之地。

此外,中匈两国民心相通,这为中国企业扎根于此提供了民意基础。匈牙利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又为中国企业在此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层面上,匈牙利政府也出台了多项鼓励汽车行业转型的政策法规。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技术先进、产业链成熟度高等优势,两国在该领域可以实现充分对接,共同推动匈牙利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

距离布达佩斯市中心大约20分钟车程的比奥托尔巴吉,因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蔚来的到来受到汽车业界关注。作为蔚来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工厂,这里将作为蔚来能源欧洲制造技术中心,面向欧洲市场生产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的换电站。

蔚来位于比奥托尔巴吉的换电站工厂。张晓雅摄

该中心负责人索瑞吉·蒂博尔(Soregi Tibor)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该厂共招聘了130名员工,其中只有9名中国员工。较高的“属地化”管理水平,体现了中国企业立足当地、服务当地的决心。该中心工作人员还向记者介绍称,目前一些主要部件是从中国直接海运过来的,但因为运输成本较高,工厂正在积极寻求供应链本土化的方法,尽力寻求当地供应商。此举无疑将给当地企业和民众带来更多实惠,推动匈牙利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公司的到来,也助推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蒂博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的电动汽车市场增速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动汽车在匈牙利新车市场中的份额从4.4%增加到近6%,超过捷克的2.4%、波兰的3.3%和斯洛伐克的1.8%。中国的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当地知名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

“匈牙利新能源汽车尚未完全普及,其主要原因是匈牙利的电网水平还不够完善。”蒂博尔称。一直以来,匈牙利对进口电力依赖较大。近些年来匈牙利政府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采用的是在减少传统电站装机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站的发展模式。而以光伏技术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技术,也将助力匈牙利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增加能源自给度。

《环球时报》记者在匈牙利考波什堡看到,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之一——中机公司投资兴建的匈考波什堡100兆瓦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上万块太阳能光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每年可发电1.3亿度,帮助匈牙利节约4.5万吨标准煤,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制图制表:陈孟乔

考波什堡光伏电站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匈中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考波什堡光伏电站的高质量运营为中匈两国经贸合作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新的贡献,项目运营后,显著提升匈牙利乃至中东欧地区的清洁能源利用能力,也为匈牙利增添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细致管控让“塞尔维亚的骄傲”重现生机

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是这家钢铁厂被中国民众认识,还是因为一家中国企业的到来。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以4600万欧元收购当时连续7年亏损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尔后又在精心经营下,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将该厂发展为塞尔维亚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程来到这里,感受中塞人民“患难见真情”的钢铁情谊,探寻中国方案在这里“落地开花”的秘诀。

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厂区。(受访企业供图)

谈起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艰难过往,该厂的老员工德扬·东契奇记忆犹新。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每天清晨他和工友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远眺厂里的烟囱是否冒烟,如果冒烟就意味着当天会开工,这样他们的生计就有了着落。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从2003年起就开始在钢厂的员工中蔓延。从那一年开始,这座钢铁厂接连遭遇经营困难、破产。

“我们接手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时候,这个厂每年亏损上亿美元,塞尔维亚政府每年都要从税收中拿出很大一部分来填补这个厂的亏损。”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那时,斯梅代雷沃钢厂共有5000多名员工,对于人口不到千万的塞尔维亚来说,维持钢厂的运营发展关系重大。

制图制表:陈孟乔

2015年,中国同塞尔维亚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斯梅代雷沃钢厂也迎来转机。2016年4月,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并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

然而,这次跨越千里的合作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当时还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副总经理的宋嗣海在接到前往塞尔维亚的调令后,立马就有人来“劝退”,告诉他这是在往火坑里跳。对于河钢接手斯梅代雷沃钢厂一事,当时有各种声音,有一种声音认为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状况很糟糕,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是一个烫手山芋。

怀揣着打造“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以及推动斯梅代雷沃钢厂重回正轨的信念,河钢集团派出的中方运营团队来到了塞尔维亚。河钢塞钢的塞方高管、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杜达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段经历。“2015年冬天,我们与河钢的代表在贝尔格莱德初次见面,一年后,河钢的运营团队就来到了斯梅代雷沃,厂里的5000多人脸上又开始有了笑容。”杜达称。

“我们刚接手斯梅代雷沃钢厂时,厂里职工确实很兴奋,因为那时钢厂的经营已经非常困难了,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有一些员工想结婚,但是没钱只能推迟婚礼,还有员工因为没钱不敢生育,我记得有一位员工在我们来之前一直不敢生小孩,但是现在,他的女儿已经好几岁了。”宋嗣海称。

在接手斯梅代雷沃钢厂仅仅数月后,钢厂月产量从原来6万吨提高到12.9万吨,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并始终保持高产的状态。“河钢塞钢2016年底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实现全面盈利,钢厂产量、营收、技术指标等不断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宋嗣海介绍称,如今,斯梅代雷沃市的人口已从原先的10万增长到12万,算上工厂员工和家属,以及为河钢塞钢提供配套服务企业的员工,河钢塞钢直接关系着该市三分之一市民的生活。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进一步介绍称,2022年,河钢塞钢的总产值在塞尔维亚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约达1.86%。

此外,利用河钢集团此前在欧洲建立的销售网络,河钢塞钢产品的销路也一直能得到保证。河钢塞钢的产品已辐射到周边国家乃至西欧,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家电、汽车以及建筑行业。“2018-2021年连续四年,河钢塞钢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现如今的河钢塞钢已经完全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正轨。”王连玺称。

帮助斯梅代雷沃这个塞尔维亚老工业基地实现重生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许多塞方员工看来,成功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更能与当地社情和民情相融相通。东契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河钢集团来到斯梅代雷沃之后,中方管理者给员工涨工资,投入技术和资金给工厂建设生产线,更新设备,扩大员工规模,下大力气整治厂区环境污染问题,并把钢厂的环保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些都给他和他的家人以及工友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稳定感。

“我们接手钢厂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深入员工当中去进行交流,系统了解钢厂的真实情况和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情况、财政状况、物流体系、员工诉求、环保政策等各个方面。”宋嗣海称。愿意深入工厂实地考察并和员工交流交心是杜达对中方管理团队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中方管理者会走到我们中间,与我们打成一片,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杜达称。

在充分的调研和交流过程中,中方管理团队掌握了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基础,摸清此前亏损的症结。“斯梅代雷沃钢厂其实有着不错的工业基础。但之前钢厂对成本的管控较为‘粗放’,我们中国的钢铁企业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擅长对成本进行细致的管控,这对于钢厂的发展至关重要。”宋嗣海称。

中国的管理经验在“移植”到塞尔维亚“土壤”的过程中,注重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河钢塞钢中方管理团队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王连玺表示,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与行事方式、确保合规化经营是在当地立足的关键。钢厂员工习惯于流程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会以工艺标准和法律制度作为行动准则,管理者就只需要制定好工艺流程方便员工执行,不需要再去制定过多的规章制度。“我们把中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当地人习惯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就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中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如果能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平衡,就能办好很多事。”王连玺称。

放眼未来,河钢塞钢的目标是要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也会持续加大投入,进行产品升级,在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上持续发力。“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不是为了收获几句赞誉,而是要长期在此耕耘,与塞方同事们一起把河钢塞钢运营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打造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让河钢塞钢成为中塞人民钢铁情谊的又一象征。”宋嗣海称。

地中海“新门户”展现中希合作光明未来

在希腊语中,比雷埃夫斯意为“要道之地”,该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希腊的重要港口。然而比雷埃夫斯港(以下简称比港)也曾因经营不善一度面临破产的窘境。2010年,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开始接手比港的运营,以积极稳妥的态度努力拓展市场,使这座千年古港获得新生,并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希腊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希两国持续深化互联互通合作,比港作为中欧海陆快线的起点,又被赋予了联结陆海、沟通欧亚的特殊使命,现如今的比港也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的新定位迈向了更高的发展高度。

8月是希腊人的休假季,此时的雅典城开启“空城”模式,许多当地民众纷纷外出享受假期。然而在比港,《环球时报》记者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繁忙景象,印有“中远海运”字样的蓝色桥吊高效地进行装卸作业,渡轮码头上游人如织。比港作为地中海航运枢纽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希腊的主要港口,比港现如今已成为邮轮的常规停靠地,是汽车滚装船的重要基地,也是维修中心,每年货运能力稳步增长。”希腊海运和岛屿政策部秘书长伊万杰洛斯·基里亚佐普洛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整个比港拥有超24公里的海岸线,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中远海运集团接手后,该港迅速展现出它的潜力,并成为希腊旅游、通信、交通、商业和物流枢纽,连接大陆和希腊各岛屿,同时也承担着巴尔干和黑海国家中转贸易中心的角色。

制图制表:陈孟乔

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比港的地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得益于中远的丰富航运资源,中企的参与让该港口有更多的国际货物业务,这对促进当地物流业以及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使比港提高自身效能。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比港一直位居地中海地区最大集装箱港口之列,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服务港口之一。

2021年,该港对希腊的经济贡献大致占到了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76%。截至2021年,中远海运已在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在港口周边市镇还有近43%的人在比港工作。

“中远海运对比港的投资已被证明是让中希取得‘双赢’的成功案例。”基里亚佐普洛斯表示,中国和希腊有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海洋运输是双方互利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当前希腊正与中国协力升级比港,对于希腊未来的经济发展而言,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展开合作至关重要。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基里亚佐普洛斯。樊巍摄

然而随着大国博弈更趋激烈,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标志性项目的比港也不时遭到某些国家的非议,“比港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等恶意论调不时被炒作。对于这些言论,基里亚佐普洛斯称,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只有一个海外军事基地在吉布提,也未曾听说过中国近期有兴建另一个海外军事基地的意图或已知计划。希腊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建立的伙伴关系主要致力于建设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双方的共同愿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共赢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比港项目的模式也有望进一步拓展到两国海事合作的其他领域。中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船舶技术的腾飞被认为很好地契合了希腊海运部门的转型需求。基里亚佐普洛斯表示,船舶制造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最近中希两国签署了一些具有前景的合作协议,旨在将希腊的航运中心地位与中国的船舶制造领先地位紧密相连,并吸引中国的造船厂到希腊投资。希腊方面对此类倡议的可持续性充满信心,因为中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支撑希腊船舶制造业复苏并步入现代化。

“比港的成功揭示了相互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这为彼此相互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一成功案例可能会在其他海事领域得到扩展,除了在造船、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实现‘硬连接’,我们还能在共同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实现‘软连接’,在求同存异中加强合作,引导中国海事领域的企业来希腊投资。”基里亚佐普洛斯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结出共赢之果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结出共赢之果

在澜湄区域,中国能源企业与相关国家的电力合作项目逐渐步入“绿道”,覆盖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和电网建设等多领域,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也“点亮”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一带一路”色雷斯风电项目点亮万家灯火 点亮民众绿色梦想

“一带一路”色雷斯风电项目点亮万家灯火 点亮民众绿色梦想

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是中国在希腊投资的首个风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6亿度绿色电力
全球网友云聚乌兹别克斯坦 看中国制造掀起绿色新风

全球网友云聚乌兹别克斯坦 看中国制造掀起绿色新风

2013年9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提出,至今已整十年。在这重要历史节点,环球网联合中国能建于北京时间9月25日16:00策划了“风起丝路,电连天涯:探秘中亚第一大风力发电项目”海外直播活动,通过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带领全球观众一起聆听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风电项目建设的幕后故事,近距离感受中国企业为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的切实行动,见证“一带一路”上建设者们的风采。
09-27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与共建国家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与共建国家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及新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为中东欧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带一路”为中东欧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编者的话:低碳发展、制造业升级、产业转型……中国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三国相通的除了民心民意,还有发展愿景和发展理念。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三国走访时发现,除了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东西方之间的硬联通,随着中国企业而来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也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政策充分对接,实现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软联通。抓住电动车发展机会,中匈携手并进我骑车送外卖,这辆车几乎没出过...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