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在京成功发布

2023-08-23 14:24  来源:中核智库  浏览:  

2023年8月22日,中国核学会、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以下简称“《动向》”)联合发布活动。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建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国安,总院院长白云生参加发布会。总院首席专家许春阳代表三家单位做发布报告。

《动向》聚焦核战略与核力量、核电产业与技术、核动力、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聚变、核安全等领域,重点关注2022年至2023年发生的国外核领域重大动向,本着“针对性”“重大性”“标志性”的原则,遴选出53个具有重大现实或潜在影响意义的专题,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撰写出高度凝练的研究报告。目的是反映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领域战略规划、工业能力建设、装备与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动向,供有关部门、核工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阅。

《动向》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共识。许多国家加大对核能重视,调整能源政策,大力发展核电,提高核电在本国电力结构中的份额,全球核电产业呈积极发展态势。先进压水堆等成熟技术设计不断得到优化,进一步提升安全、经济方面水平。钠冷快堆、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反应堆技术在研发和基础能力配套上取得多项突破。模块化小堆、微堆具有成熟度高、适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国际研究和推动应用的热点。此外,核聚变技术是能源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全球企业提出了多种有助于实现聚变堆小型化的新方案,并积极推进多座聚变示范设施建设。

《动向》显示,主要国家正加快提升同位素自主化生产能力。美国加强钚同位素的配套生产能力,确保顺利实施深空探测等计划。俄罗斯依托其核工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产能雄厚的特点,建设零散分布、手段多样灵活、产能雄厚、发展活跃的同位素生产体系,提升国内同位素生产能力。日本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部署利用研究堆和加速器开展同位素研发和推动同位素临床应用的行动方案,不断提升国民福祉,保障经济安全。

《动向》指出,全球范围内的核电复兴提振全球铀转化和浓缩需求,带动铀转化和浓缩市场脱离低迷情境,国际核燃料市场逐渐回暖。美国、俄罗斯正在结合先进核能的部署规划,加快先进后处理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芬兰深地质处置库已进入建设阶段,成为当今世界上开拓高放废物处置的先驱者。

2018年,中国核学会、总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三家单位首次发布《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体现了行业权威性,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迄今已经连续六年进行发布。未来三家单位将继续强强合作,持续发布这份报告,并不断完善,助推我国实现由核大国向核强国的重大跨越。

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副主任荣健、战略规划部副总师邓学华参加活动并致辞,总院党委副书记王振清、院长助理王文盛、副总工程师王颖和研究人员,以及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发布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俄罗斯开发出干法贮存乏核燃料技术

俄罗斯开发出干法贮存乏核燃料技术

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国家研究中心的部门负责人阿列克谢·弗罗洛夫在“Technoprom-2023”工业展览会上说,该所专家开发了一种新的乏燃料贮存技术,将提高俄罗斯在核电领域的竞争力
聚变点火又近一步!我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聚变点火又近一步!我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8月25日下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在京成功发布

《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在京成功发布

2023年8月22日,中国核学会、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联合发布活动
国内首次!预埋件钢筋摩擦焊技术在徐大堡核电项目成功应用

国内首次!预埋件钢筋摩擦焊技术在徐大堡核电项目成功应用

7月27日,中核二二在徐大堡核电现场举行了核电摩擦焊先进焊接技术首次应用启动仪式
了不起!国产核磁共振技术突破国外长期封锁实现量产

了不起!国产核磁共振技术突破国外长期封锁实现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