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龙一号”的“四川造”|投入一个亿,他们做了四个试验

2020-12-08 10:37  来源:川观新闻  浏览:  

身高约21米、最“胖”的部位直径约4.6米、体重365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首台ZH-65型蒸汽发生器,被核动力院的设计人员亲切地称为“大白”。


蒸汽发生器

蒸汽发生器是核电厂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它在核电厂一回路单个设备中个子最高、体积最大、重量最重、造价最高;它是核电厂一、二回路的枢纽,好比核电厂的“肺”,将核电厂一回路的热量传给二回路,将二回路的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汽轮机发电;它结构复杂,由上万个零件组成,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难度堪称当代重型装备制造业之最。|

蒸汽发生器吊装

几年前,我国还没有大型核电厂蒸汽发生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国内核电设计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国内建设最多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的知识产权是法国人的;田湾和秦山三期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分别是俄罗斯和加拿大负责设计的;国产60万机组在自主化的诸多领域均有所突破,但蒸汽发生器仍采用了美国的设计……

“‘华龙一号’要走出国门,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蒸汽发生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电项目总设计师、华龙一号ZH-65型蒸汽发生器总设计师张富源说,核动力院人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自主设计,自筹经费研发。

从2010年起,核动力院组建了蒸汽发生器研发攻关组,举全院之力,攻克难关。

“光是四大试验,我们就投入了一个亿。”张富源说,四大试验,是指管子支承板水力特性热态试验、汽水分离装置性能热态试验、u型传热管流致振动试验和蒸汽发生器综合性能热态试验。

“拿蒸汽发生器综合性能热态试验来说,这个试验前前后后历时三年。”张富源说,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考证出口蒸汽的湿度、压力、流量三个重要参数是否合格,就必须建造一个高度1:1、横向等比例缩小的模型装置,用高温高压蒸汽进行试验。

更艰巨的是没有试验装置。“试验要使用高温高压蒸汽,当时院里的条件并不具备,我们就全国到处找蒸汽。”张富源说,最终团队在河南南阳石油开采油田建造了利用油田产高温高压蒸汽做热源的国内首个大型、技术先进的汽水分离装置和管子支承板热态性能试验台架,开始了ZH-65型蒸汽发生器的设计验证试验。

“那时候是冬天,河南下着大雪,我们团队就租了一个集装箱当宿舍,住在油田试验装置旁边,方便我们进行试验。”张富源说。

历时6年,核动力院终于了攻下蒸汽发生器研发的难关。ZH-65型蒸汽发生器在抗震能力、抗流致振动能力、汽水分离效率等多个方面较二代改进型机组蒸汽发生器均有了质的飞跃,技术上完全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的同等水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可靠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图片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东京电力公司宣布:日本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棒全部移出

东京电力公司宣布:日本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棒全部移出

东京电力公司2月28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池中的乏燃料棒已全部移出。这也是2011年福岛核事故中堆芯熔毁的三个机组中第一个移出所有乏燃料棒的机组。同样堆芯熔毁的1号和2号机组乏燃料池中仍然保存着上千根乏燃料棒。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中广核“和睦系统”实现多堆型应用覆盖

中广核“和睦系统”实现多堆型应用覆盖

中广核在前不久召开的2021年度媒体通报会上,向社会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科技创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情况。据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袁昌红介绍,2020年,中广核实现上网电量2721.9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长超过100亿千瓦时。同时,中广核24台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