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部分品牌涨价 买车要趁早吗?

2019-04-07 13:19  来源:中国之声  浏览:  

最新消息显示,在新政策出台之后,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开始调整价格。有媒体调查发现,长安新能源旗下的两款车型分别出现了5000元和1万元的价格上涨。比亚迪的一些新能源车型,最近也涨价近1万元。
 
财政部等四部委最近印发通知,对今年及过渡期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法做出了明确规定。
 
纯电动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补贴门槛从2018年的15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这意味着续航里程在2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将被取消。而续航里程250公里到4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7万元,补贴退坡60%。续航里程大于等于4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退坡50%。
 
通知规定,今年的3月26日到6月25日是过渡期,过渡期后,地方将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    最新消息显示,在新政策出台之后,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开始调整价格。有媒体调查发现,长安新能源旗下的两款车型分别出现了5000元和1万元的价格上涨。比亚迪的一些新能源车型,最近也涨价近1万元。
 
价格的变动让不少消费者选择赶紧交款提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消费者显得比较淡定。
 
涨价预期是不少人决定尽快买车的直接原因。在汽车销售人员看来,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浮是大概率事件。北京亚市新能源推广应用中心销售经理刘海龙说:
 
现在随着补贴的下降、续航里程的增加,最早大家预想的几万块钱的车会越来越少。现在的续航里程普遍都是400公里或者400公里以上的,没有低于300公里的。随着大家对新能源汽车信心的增加,价格更高一些的新能源汽车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随着规模效应逐步体现,主流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小品牌则可能涨价。
 
主流企业或者说产品做得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涨价的可能性会小一些,反而规模做得比较小的非主流的车企有可能会上调价格。总体来说应该会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
 
那么,消费者赶在过渡期结束之前尽快出手,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罗磊建议,消费者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购车,不要跟风。
 
涨价也好,落价也好,幅度都是有限的。主流的新能源车价格大概在10万元左右,即便往上调价也是几千块钱的幅度,对总体的支出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应该理性去选购,不要因为他说涨价了就跟风赶紧去买。即使“风”来了,价格也未必会涨,买车一定要根据需求去做决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动力电池与底盘高度集成是大势所趋?

动力电池与底盘高度集成是大势所趋?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十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宁德时代中国区乘用车解决方案部总裁项延火透露,该公司将于2025年前后正式推出高度集成化的CTC(Cellto Chassis)电池技术。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汉元:加快碳中和进程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汉元:加快碳中和进程

刘汉元代表谈到,当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自去年9月开始,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间表,到目前,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已经提出2021年将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各企业也应声而动。而聚焦汽车产业层面,新能源汽车、氢能、新能源消纳、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成为近年来的发展重心。
特斯拉一家独大的美国市场销售额在大幅下滑!

特斯拉一家独大的美国市场销售额在大幅下滑!

相比中国市场近几年各大厂商新品频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美国市场似乎一直是特斯拉一家独大,2020年销量占据了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八成份额。不过,随着其他厂商的奋起追赶,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日前,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一份研报中透露,特斯拉的销量份额已经从去年的81%下滑至69%。
江淮汽车与蔚来成立新合资公司:暂定命名“江来”

江淮汽车与蔚来成立新合资公司:暂定命名“江来”

今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在今日签署合资意向书。意向书中写道:鉴于双方希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与服务管理、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双方拟在中国合肥市合资设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