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共和多能互补光伏发电基地 储能项目发挥重要作用

2018-07-12 14:11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  

共和出发,沿着G214国道一路向南,约摸半个小时的车程,车窗外的景象渐渐变得单调而又萧瑟起来,塔拉滩到了。这片曾以荒漠化闻名的广袤土地,如今因为新能源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

资料显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而塔拉滩则是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理想地方。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的黄河公司水光风多能互补1000兆瓦光伏发电基地,一排排蔚蓝的光伏电池组件的子阵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宛如一片蓝色的海洋。

这是全球单体最大水光风多能互补发电基地,也是黄河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后,在大规模智能调度、风、水、光伏发电联合控制技术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创新与实践。

“6月24日,我们的水光风多能互补1000兆瓦光伏项目建成,实现并网发电,以每小时100万度电的发电能力向电网输送绿色清洁电能。”望着眼前一根根的输电线路,新能源集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自豪地告诉记者。

时间回到2013年12月,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一期并网发电,这一“水光互补”模式打破了过去光伏发电因为电源不稳定而被视为“垃圾电”的“魔咒”,平滑稳定的电源在我省实现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的成功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水光互补到水光风多能互补,这里的转变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项目规划建设总容量为1000兆瓦光伏项目和实证基地20兆瓦储能项目。其中,1000兆瓦光伏项目分两期、单体容量各500兆瓦同步建设。”提起这次的任务,黄河电力检修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华蹦出四个字:史无前例。

有组数字足以支撑吴经理的观点:从2009年接触光伏产业,转战南北,公司到目前为止,装机容量达到2860兆瓦左右,而这个被列入国家能源局首批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名单的“硬骨头”,需要短时间内完成过去四五年的工作量。

“一句话,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如何在6月30日并网发电,是建设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共和多能互补10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根据规划,在项目开工前,公司就制定了详细的进度计划,对土建、机电安装单位、各设备供货时间段的节点严格控制,以三级网络进度计划为体系,对各方面进度进行严格把控。在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后,对13家施工单位进行等同化管理,因人制宜,加强施工作业许可证和现场作业票管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劳务分包协议》,减少劳务纠纷,加快工程进度。

黄河电检公司共和光伏项目部经理芦彪是机电施工方面的行家。面对巨大的施工压力,电检公司从以往固定的工作模式中跳出来,转换工作思路,找到了缩短工期的方法。

“我们将现场作业人员的营地搬到了升压站和汇集站的中点位置,通过缩短工作路程,使得工作人员尽早赶到现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我们用临时电源代替正常电源,对设备进行提前调试。最后,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增加人员的方式,凝心聚力完成机电安装工程。”芦彪说。

产业项目部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40人承担着整个项目工程的物资上报、运送、管理工作。尤其在安装高峰期本来就相对有限的电缆、组件变得更加抢手,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项目部按照专业区分成立了5个小组:组件组、支架组、电缆组、设备组和起重作业组。

“各小组又有明确的分工,确保物资正常供应。一旦出现供货不及时的情况,项目部人员会及时与供货厂家沟通,全程跟踪。起重作业组尤为特殊,需要较好的起重作业技术,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在遇到交通堵塞的情况时,需要提前风险预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接卸货物。”黄河物资公司综合产业项目部经理衣云斌介绍道。

起重工作的负责人蒲学奎是个地道的山东汉子。这个项目中,他们工作组的任务很重。如何在加快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卸货,做到不压车,不耽误,看似简单,其实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作。

“最多的一天,需要卸100车货,光半挂车就有15台。加上工地上基本没有信号,沟通全靠对讲机,协调难度很大。”

共和风电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

之前,为解决好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的问题,黄河公司研发了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的模式,将不稳定的光伏发电,转换为安全、稳定的优质电源,提高了光伏发电电能质量,较好地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安全并网问题,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技术的发展,为后续联合开展大规模风、水、光黄河流域联合协调控制技术及智能调度系统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这次,我们在大规模智能调度、风、水、光伏发电联合控制技术应用方面有了进一步创新与实践,电站的协调运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可以保证不弃光、不弃风,互补调节后的组合电源出力曲线将更加平滑、稳定,电能质量更加优质、安全。”李辉介绍说,此外,这次工程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同时采用倾角为33度的固定式支架和平单轴跟踪式系统,固定式支架安装方便,节省了工期;平单轴的优点是发电效率高,使得发电效益最大化,两者搭配使用,一举两得。

技术的革新并不仅仅在顶层发生,对于创新二字,公司的老员工张义平有着很深的体会。

“就拿安装光伏电板来说,早在2013年,挖个坑得十几分钟,如今,不到一分钟。在沙地上打洞,沙子容易下滑,一用水冲,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目还有一个“同胞兄弟”——同期建设的实证基地20兆瓦储能项目。

“作为全省首个电网储能项目,储能电站的并网投运,不仅有利于缓解电网高峰期的供电压力,还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提供支撑,对于提高区域电网调峰调频能力、改善电网电压水平、提升供电质量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项目经理范少伟告诉记者,这一项目新建18个光伏子阵,其中16个子阵的形式、容量、运行方式等都存在差异,仅蓄电池就分为5种不同的类别,在今后2至3年的试验期内,他们将选择出在运行、维护方面更加具备优势的产品。

“6月24日,100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后,每天约10兆瓦顺利投产,目前已投产约200兆瓦。6月26日,20兆瓦储能项目并网发电,这将为进一步完善实证基地功能,助力公司打造青海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完善太阳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提供支撑。”李辉说。

正如外界所关注的那样,黄河公司正在打造全球最大水光风多能互补发电基地。这一项目的建成,不仅为青海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黄河公司“十三五”期间在海南州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奠定基础。李辉告诉记者,创建多能互补发电综合基地,打造中国西部地区以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主要特征的能效综合示范区,不仅有利于加快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为经济发展输送所需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也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需要。对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忠范:‘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忠范:‘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突击出来的。”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建议,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解决创新资源碎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割裂等问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两会能源最强音 | 联泓新科郑月明:新材料行业大有作为

两会能源最强音 | 联泓新科郑月明:新材料行业大有作为

对于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现状,郑月明介绍,近年来,包括太阳能转换材料、锂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及超导材料等在内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新能源材料大国,中国新能源材料和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占比已经很高,如光伏面板占全球市场的70%-85%,风力涡轮机占60%-75%,电动汽车占60%-75%,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找不到“新能源汽车”了,意味着什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找不到“新能源汽车”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已达预定目标,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从“造车”的初级阶段进入市场锤炼的新层面。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周清和代表:拒绝“稀土之痛” 加大石墨产业研发投入与攻关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周清和代表:拒绝“稀土之痛” 加大石墨产业研发投入与攻关

“石墨是现代工业重要的基础性原料。世界各工业大国都将石墨作为战略性矿产,相继出台系列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我国石墨资源储量、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石墨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建议加强石墨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研发投入与攻关,助力我国从石墨矿产大国到石墨产业大国的转变。”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机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说。
国网湖南孟庆强:构建“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模式

国网湖南孟庆强:构建“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强表示,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积极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动者”。为此,国网湖南电力积极服务能源转型,大力推动构建“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模式。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