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揭示锌基液流电池中浓度梯度诱导下的锌沉积过程

2021-06-15 15:41  来源:DNL17  浏览:  

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针对锌基液流电池充电时电解液中锌离子浓度持续降低的特点,深入研究了不同浓度下的锌沉积过程,阐明了锌沉积形貌与电池性能的关系,为锌基液流电池高稳定性锌负极的构筑奠定了理论基础。

锌基液流电池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负极侧的锌枝晶和脱落等会影响锌基液流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目前,对于锌均匀沉积调控策略与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电流密度、低面积容量和恒定锌离子浓度的电池体系。而锌基液流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中锌离子的浓度持续降低。因此探究锌离子浓度与形貌演变规律,阐明其与电池性能的关系,对锌基液流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深入研究了锌溴液流电池体系充电时锌的沉积过程。研究发现,当电解液中锌离子浓度较高(≥0.4M)时,锌沉积行为受瞬时成核模式控制,容易生长成致密块状的形貌。随着充电过程中负极侧锌离子浓度的下降,锌的成核方式转变为渐进成核,锌的优势晶面由(002)变为(101),沉积形貌呈杂乱苔藓状。同时,团队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原位观察了锌的沉积过程。研究表明,当锌离子浓度超过0.4M时,锌溴液流电池可保持高的库伦效率和长循环稳定性。该工作为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锌基液流电池的研究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A Highly Reversible Zinc Deposition for Flow Batteries Regulated by Critical Concentration Induced Nuclea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能源与环境化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7的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胜男、503组2016级博士研究生王子芫。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所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文/图 王胜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新型碳基锂离子电容器横空出世

新型碳基锂离子电容器横空出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发出长循环寿命的碳基锂离子电容器单体,标志我国在高性能碳基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新型海底储能系统问世 利用浮力存储和释放电力

新型海底储能系统问世 利用浮力存储和释放电力

目前大规模电池存储价格正在迅速下降。目前,在一个新安装的电网规模锂电池中,储存和释放一兆瓦时电力的成本约为150美元。但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个方案,在某些地方可以将成本降低到每兆瓦时50-100美元。
临界纳米碳孔膜可有效避免锂电池枝晶生成

临界纳米碳孔膜可有效避免锂电池枝晶生成

通过石墨代替高密度纯金属锂,科学家们有望显著提升电池技术的性能,但当前仍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不过德国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展示了一种微调的碳膜技术。即便经历了数百次循环充电,它仍能够防止锂电池因枝晶而导致故障。
突破性的电池弹性充电技术可让电动汽车在10分钟内完成充电

突破性的电池弹性充电技术可让电动汽车在10分钟内完成充电

Rachid Yazami博士因发明锂离子电池内使用的石墨阳极而闻名,而他现在似乎又在发起一场技术革命,一种新开发的充电技术可以在短短10分钟内为电动汽车(EV)充电。在接受The Register的采访时,Yazami说:
世界首款液流电池电极材料大尺度生长设备问世

世界首款液流电池电极材料大尺度生长设备问世

记者9日从长沙理工大学获悉,该校丁美、贾传坤教授团队联合多家科研团队,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世界首款液流电池电极材料大尺度生长设备,并开发出了一种大规模储能钒电池专用的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可显著提高钒电池功率密度、能量效率和循环寿命,有效降低钒电池成本。这一技术有望为大规模储能液流电池的商业化电极开发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6月7日发布在我国著名学术期刊《纳米研究》上。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