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能所核能化学团队柔性晶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0-06-04 15:22  来源:中科院高能所  浏览:  

据中科院高能所6月2日报道,该所多学科中心石伟群课题组在功能锕系配合物柔性晶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spring-like triple-helix coordination polymers as dual stress and thermally responsive crystalline metal-organic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晶态材料是众多固态材料的主体,其主要特征是结构高度有序且稳定,并可以通过材料功能导向设计来获得相应的特殊性质,功能晶态材料可用于制备适用于不同领域的高科技功能器件。

一般而言,晶态材料因其结构的高度有序性会表现出较高的机械强度,但往往也面临脆性和韧性不足的缺点,这一特性在在高分子材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石伟群团队利用半刚性有机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能的锕系柔性金属有机材料(MOM)晶体。这类MOM晶体化合物以分子弹簧型的三螺旋链作为结构单元,显示了良好的宏观柔韧性,可以在施加外力或加热升温的条件下分别发生相应的力致弹性形变和热致跳跃响应。

该研究为未来新型多功能柔性MOM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参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力-热双机械响应的三螺旋配位聚合物成功结合了晶态材料的结构高度有序性和宏观可塑性,代表了一类全新的多功能柔性MOM晶体,它将极大拓展MOM类功能化合物在柔性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应用。未来还可以通过分子设计和修饰实现此类柔性晶体材料更高阶的多重刺激响应能力,如温度、光、酸度、客体等。

此项目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制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系统(ADS)取得新进展,其关键系统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束流强度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176千瓦运行指标,并于12日凌晨2:20实现10毫安束流稳定运行。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今冬寒潮席卷全国,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凸显,再加上“十四五”开局,内陆核电的话题也被再次提出来讨论。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