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长沙规划建设完成300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2020-05-21 08:28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浏览:  

日前,长沙发布《长沙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在规划重点任务与措施中提到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具体描述如下:

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坚定实施减煤、控油、增气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持续推进实施“气化湖南”工程,加快实现天然气输配网络“县县通”,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积极在各区县(市)成熟的工业园区、新城区、大型商贸区域建设大、中型分布式能源项目,鼓励在新建建筑(3万平方米以上)和既有建筑系统改建时推广小(微)型分布式能源项目,形成多源、多向、多级燃气供应接收体系。到2025年,完成300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主城区天然气气化率达95%,县市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90%。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拓宽渠道增加清洁能源供应量,全面实现工业生产领域、生活服务领域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到2025年,长沙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8%。(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能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发展智慧能源管理。推进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供给融合,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支撑能源生产和调入协调运行。加快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及时有效接入。开展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外线及配套计量装置建设,推进配电自动化和通信网络建设,实现全市供电区配电自动化全覆盖。搭建基于互联网的能源服务电子平台,完善电力、天然气、新能源汽车充电等能源领域社会服务的互联网体系。建设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能源消费与节能情况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全文如下:

长沙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20-2027)

(征求意见稿)

2020年04月

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19年,长沙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8h)、一氧化碳(CO)平均浓度分别为57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7微克/立方米、33微克/立方米、171微克/立方米、1.3毫克/立方米,PM2.5及O3分别超标0.34倍和0.07倍。相比于2018年,2019年PM2.5、NO2、O3分别上升2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

2019年,长沙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275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5.3%,污染天中以PM2.5、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为42天、47天,占比99%,相比于2018年,2019年优良天数比例减少6.6个百分点,污染天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减少了2天,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增加了30天。

整体上看,近年来,长沙市空气质量呈持续改善趋势,大气SO2、NO2、CO平均浓度均大幅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是长沙市最为主要的大气污染因子及超标因子,同时臭氧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近两年来也存在显著威胁,需要有效预防其超标风险,减少其导致的空气质量污染天。

(二)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污染成因

1、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根据长沙市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2018年全市SO2排放总量为1.1万吨、NOX为6.6万吨、CO为12.6万吨、PM10为6.9万吨、PM2.5为2.5万吨、NH3为3.1万吨,人为源VOCS为6.0万吨。其中,SO2的第一大排放源为工业锅炉,贡献率为56.3%,其次为工业过程源和电力热力行业,排放占比分别为14.3%和10.2%;NOx主要排放源为移动源,其中道路移动源(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工程机械等)排放分别占51.0%和24.2%;PM10和PM2.5第一大排放源为扬尘源,占比分别为63.2%和43.8%,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均占扬尘排放的50%左右,PM10和PM2.5第二大排放源为工业过程源,排放占比分别21.5%和22.1%,生物质燃烧源和餐饮油烟源PM2.5排放也较明显,分别占总排放的14.0%和9.2%;VOCs主要为溶剂使用源排放,占比为63.1%,其中非工业溶剂使用源排放占36.6%;NH3排放主要集中在农业源,包括氮肥使用和畜禽养殖排放,排放占比达88.4%。

2、大气污染综合成因。基于长沙市2018年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分析表明,2018年长沙市本地排放、周边城市区域传输和背景浓度对PM2.5年均贡献分别为63.7%、19.1%和17.3%,本地排放中,扬尘源、移动源、工业过程源、农业源、生活和商业溶剂使用源对PM2.5的贡献分别为26.7%、20.3%、16.1%、11.8%、11.4%,其他污染源贡献相对较小,近两年来,长沙市扬尘精细化治理程度越来越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可以预见,扬尘贡献率正逐步下降,而移动源贡献将进一步凸显。长沙市2018年PM2.5组分构成模拟结果表明,一次PM2.5组分占比约为42%,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和铵盐占比总计为58%,PM2.5二次来源凸显。长沙市PM2.5达标约束条件下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估算表明,与2018年相比,长沙市一次PM2.5、SO2、NOx、NH3排放分别超出允许排放量34.5%、36.5%、48.8%、24.5%。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长沙市大气复合污染愈发凸显,颗粒物二次来源影响加大。近年来,长沙市PM2.5/PM10比值持续走高,从2018年PM2.5构成模拟结果上看,二次组分占比达58%,且近两年来,随着扬尘等主要一次排放源的精细化治理程度上升,PM2.5一次排放将持续降低,由NOx、SO2、VOCs、NH3等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污染严重秋冬季节,颗粒物二次来源将愈发凸显。另外,近年来,长沙市O3污染逐年加重,其造成的污染天数大幅上升,O3主要由VOCs和NOx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由于其形成机理复杂,控制难度大,给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带来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PM2.5和O3浓度达标,必须持续有效强化颗粒物一次来源(扬尘、烟尘)及复合污染气态前体物(NOx、VOCs、SO2、NH3)的协同减排。

2、区域污染传输影响明显,联防联控迫在眉睫。长沙市2018年PM2.5来源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市周边城市区域传输影响占比接近20%,加上远距离污染物传输影响,污染传输对PM2.5的影响可达30%,长沙市气团来源及潜在源域分析也表明,在受北面经湖北近距离或经湖南南部近距离传输气团影响下,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因此,为使长沙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目标,除加强本地污染源控制外,同时需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同防治,制定合理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动方案。

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一)大气污染防治机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长沙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增加至54.75%,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下降至42.35%,产业结构已从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移。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1%,金融、物流、商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3D打印等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机器人、大数据、智能驾驶、虚拟现实等产业加速起航,长沙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第五城。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拥有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和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等5个国家级园区和9个省级产业园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9.2%。

2、能源“双控”效果持续提升。近年来,长沙市严格落实《节约能源管理办法》以及省、市节能减排要求,不断加强能源管理、能源执法和节能服务,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纳入全市“一票否决”指标。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18年长沙市单位GDP能耗0.445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用能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长沙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原煤消耗量分别为531.2、225.6万吨标准煤,比2017年分别减少66.2、27.4万吨标准煤,其中,重工业行业能耗增速同比下降9.1%,轻工业行业能耗增速同比下降27.2%,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同比下降11.7%。新型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能耗行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2018年汽车制造业能耗同比增长7%,消费量占全部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能耗增速同比增长4%,消费量占全部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7%。

3、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出台《长沙市“强力推进环境大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总体方案及12个专项工作方案,实施“六控”、“十个严禁”等综合措施。一是全面推进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及运输过程扬尘的监管能力。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推动了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实施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是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四是加快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源治理、交通源治理、生活源治理、农业源治理以及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推进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五是深入管控面源污染,全面整治餐饮油烟污染,严禁秸秆和垃圾焚烧。六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开展大气污染特护期防治,逐步完善了应急减排项目清单管理和错峰生产、停限产工作。随着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及精准治污能力的提升,长沙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下降明显。

4、公众环保意识大幅提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公众对享受优质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公众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日益增强,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大气污染防治挑战

1、能源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目前,长沙市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非化石能源占比较低,能源结构决定了高排放特征。虽然长沙市正在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但受限于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难以快速提高,短期内优化能源结构难度较大。长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整体能效的提高,但从长远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来看,未来能耗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并不大,长沙市传统工业行业较少,节能降耗潜力将逐步减小,节能减排边际成本不断上升,结构性减排潜力有限。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创新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随着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节能空间越来越小,技改的技术瓶颈凸显,持续进行技改的空间有限,未来通过节能技改调整来抑制能耗增速的难度加大。

2、主要源类污染物排放压力增加。2018年长沙市PM2.5来源分析表明,污染源贡献主要集中在工业、移动、扬尘三大源类。工业方面: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涂装等,这些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的排放增量或基础排放体量势必会带来较大的污染物减排压力。同时,长沙市本地电力热力企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电力热力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压力较大。移动源方面:市内交通以家用汽车为主,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将带来持续的污染物排放压力,虽然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占比仍然很小,长沙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足54%,与国家目标60%相比还有差距。扬尘方面:近年来,长沙市施工工地数量及施工面积仍处于上升趋势,区域公路里程逐年增长,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排放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另外,长沙市旅游人口及常住人口的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餐饮油烟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将继续显现,生活与商业源的排放压力也将持续加大。

3、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复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难度日益加大。工业末端治理、道路移动源管控、面源综合整治等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已到高位,污染物减排空间逐步缩小,治理成本急剧升高,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环保监管能力、污染治理投入、治污技术手段、能源替代、源头减排、政策制度保障等各方面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目前长沙市污染源精细化治理水平及技术能力虽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但全面有效的环保机制、政策和手段体系仍需完善,环保技术、资金保障仍然相对不足,基层环保高素质专业人员仍存在欠缺,应对复杂的空气质量管理新常态存在较大挑战。

三、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空气质量稳定达标为主要目标,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为主线,以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精细化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染源类综合整治,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快经济转型及优化发展方式,完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坚持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全民共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规划原则

宏观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与国家、省市宏观经济政策、节能减排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将规划重点任务措施作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源头治理、分类实施。推进污染源类综合整治,坚持排放全过程监管,实现污染源头有效减排,切实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围绕移动源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等重点污染源,依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实施差别化监管和分级分类治理。

精准施策、长效治污。加强科技支撑和环保基础能力建设,进行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的科学分析,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的精准治理与管控;完善治理体系,建立督促和引导企业深化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

责任落实、社会共治。围绕不同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细化明确各项污染物的防控要求和工作任务,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各级部门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部门协调与区域联动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全社会治污格局。

(三)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及基准年: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即包括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望城区,覆盖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1816平方公里。基准年为2018年。

规划目标:长沙市环境空气质量在2027年全面达标。近期规划到2023年,PM2.5平均浓度有效降低,力争臭氧年均浓度升高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中远期规划到2027年,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臭氧超标风险显著降低。具体分阶段指标如下:

四、规划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总体战略与分阶段任务

1、总体战略

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为主要目标,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坚持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原则,深化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和农业面源等污染源类综合整治,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夯实环保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大气污染源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2、分阶段任务

近期(2020—2023年):深入推进污染源综合整治,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以减排促改善。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生活和农业面源综合防治为主要抓手,实现污染物有效减排。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降低区域工业和生活煤炭消费量;提升工业炉窑、涉VOCs重点行业等治污效率,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组排放管控,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强化高污染车辆管控,加快淘汰老旧车,推广新能源车,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以施工扬尘、道路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为重点,落实施工扬尘8个“100%”和道路扬尘深度保洁要求,有效降低区域一次颗粒物排放;加强秸秆焚烧、餐饮油烟、农业氨源等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完善环保监管及科技能力建设,夯实污染源精准管控基础。

中远期(2024—2027年):完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体制,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管理促改善。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控,提高行业准入技术和规模门槛,实施更为深入、更具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倒逼产业转型和升级。深度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提高各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形成稳定有效的政府领导、多部门协同、多手段并进、全民参与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体制,不断提升大气污染源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效实现区域联防联控联动,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稳定达标。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促进绿色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1)统筹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依据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大气环流特征合理确定全市能源、工业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园区布局和产业衔接,引导各园区合理分工、突出优势、错位发展,结合长沙“五区九园”发展规划重点,增强产业集聚度,对区域相近、产业相似的园区采取合并、托管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研发,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根据不同产业区域和行业类型差异,精准发力、分区施策,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和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到2025年,示范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30%以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推进“生产制造+互联网”发展和制造服务转型,依托智能化技术改造手段,加快企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结合产业政策、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环境治理要求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区开展重点行业系统性、智能化和多领域协同治理,推动生产节能环保新工艺突破及新兴产业支持政策出台。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3)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发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三二一”产业格局,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商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长沙市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新增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打造100家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及国家级龙头企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2、严格环境准入,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1)严格环境准入。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强化空间布局、总量、准入环境管控。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大气环境的项目。严格实施环评制度,将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纳入规划环评和相关项目环评内容。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主要污染物削减替代政策,全面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加强源头管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2)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推动长沙市轻工、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3)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以高能耗、高排放、重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为重点,牢固树立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理念,提升全市清洁生产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推进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作用,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清洁生产长效机制。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生物制药、服装纺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基本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配合;园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实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布局光伏储能 宁德时代携手永福股份成立合资公司

布局光伏储能 宁德时代携手永福股份成立合资公司

2月6日,宁德时代与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在宁德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聚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为客户提供全球领先的安全、可靠、高效的新能源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开展全球化布局,快速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3月起施行 所有排污单位均须按证排污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3月起施行 所有排污单位均须按证排污

“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公平规范的环境执法守法秩序。”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5日表示。
02-06
金风科技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获得认证

金风科技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获得认证

1月28日上午,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认证仪式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内举行,北京绿色交易所向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颁发了碳中和证书。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局长刘力、城市运行局局长段青松,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以及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等出席仪式。
四川省能源局关于做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四川省能源局关于做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办),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省投资集团公司,省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省电力设计院,省工程咨询院,省能源协会,有关电力企业
微电网将迎来较快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微电网将迎来较快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1年,要全力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也透露,未来在主干网架不断强化的同时,依托于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或综合能源优化利用的微电网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具备一定发展潜力。这对微电网建设来说是利好。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