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高比能全固态钠电池

2020-03-12 11:15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浏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团队以及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合作,构筑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正极材料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有效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显著提高了电子、离子和电荷的传输效率,研制出高比能、柔性的全固态钠电池。

钠资源丰富、成本低,所以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的理想器件。传统的钠离子电池多采用液态电解质,容易出现漏液、燃烧等问题,而使用固态钠离子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是,固态钠电池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1)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2)固态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界面接触差;(3)电极材料在脱嵌钠离子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大,导致固态电池的内阻大、容量低、寿命短。因此,急需发展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法来克服固态钠离子电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满足商业化应用的需求。

该团队一方面设计并发展了光固化聚合法,制备出一种新型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得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高达10-4 S/cm,且具有极好的柔韧性;另一方面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薄层碳(5 nm)修饰的磷酸钒钠正极材料,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离子和电荷的传输效率。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构筑了聚合物电解质/电极材料一体化的集成系统,有效加强了固固界面接触,降低了电池界面阻抗,研制出高比能、长寿命的柔性固态钠电池。该电池可以在0.5 C倍率下稳定循环740次,且每次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07%。该电池搁置3个月后,容量保留率仍高达95%,表明自放电率极低。软包钠电池在平铺和弯折状态下循环535次后,仍可提供高达355 Wh/kg的能量密度。该工作的设计策略为高比能柔性全固态钠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全世界都在开发把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俄罗斯也不例外。莫斯科电子技术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能够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将来可以直接在手上或背部为便携式小装置充电。相关研究发表在《可持续性》杂志上。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多功能MXene油墨应用于微型储能器件和自供电集成系统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多功能MXene油墨应用于微型储能器件和自供电集成系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刘生忠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多功能的水系MXene印刷油墨,并基于该油墨打印出微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池和全柔性自供电压力传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争奇斗艳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争奇斗艳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争奇斗艳。蔚来汽车发布首款150kWh固态电池、智己汽车将搭载掺硅补锂电池、广汽宣布石墨烯基电池即将量产……
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芯”引擎

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芯”引擎

智能制造从来不是装备企业的孤军奋战,与其并肩而行的,还有智能控制部件的升级,以及以芯片为核心的从底层到系统的阶跃。
增维战略:储能电芯定制化,远景能源掌握电芯核心技术

增维战略:储能电芯定制化,远景能源掌握电芯核心技术

安全、成本、性能、效率是制约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瓶颈。远景能源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对新能源和电力系统特点形成了深刻理解和技术判断。(点击查看降维战略:远景能源风机到储能的技术逻辑)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