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看COP25后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020-01-09 11:5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浏览:  

2019年12月,延时44个小时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此次大会也创造了筹备时间最短和谈判时间最长两个历史纪录。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同往年气候大会一样,“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依然是本届气候大会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COP25期间,在一些与气候、资金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相关的会议中,来自不同组织不同国家的代表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安排、国际合作和具体实施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讨论中,也有与会代表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性。”创绿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但同时经济增速快、潜力大,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是未来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此外,数据统计,“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1995~2015年,全球因气候灾害受灾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了其中7个。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主管艾达·西迪科娃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0%,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到2040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预计将消耗掉《巴黎协定》中所列“碳预算”总额的近2/3。

在李秀兰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不可避免地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同时也势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避免或管理这些可能的问题和风险,是其自身发展、国际合作与投融资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

“‘一带一路’实现绿色、和谐、健康的建设与发展,在沿线各国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气候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减缓与适应潜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韧性和实现本国气候目标有着积极作用。”李秀兰对记者说。

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更加坚持绿色理念,把绿色发展要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任务措施中。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同年5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已有120多家中外合作伙伴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其中包括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等60多家外方合作伙伴。2019年1~10月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完成可再生能源投资23.8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风力发电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核心组专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不久前就曾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可将生态环境治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教训、标准和技术,以及一些创新性政策和工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交流,并基于东道国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如果能结合国际社会的政策、金融和技术资源,同时支持低碳发展,必将为全球减碳行动创造重要机遇。由此,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建议,应设立一个国际平台支持“一带一路”国家金融体系的绿色化,满足这些国家快速增长的绿色发展需求。同时,应加强项目业主、投资者及公共部门采购机构获取绿色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采访中,李秀兰也认为,构建系统、科学的绿色金融体系对于撬动公共和社会资本流入更绿色低碳、更具气候韧性的行业和领域会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以绿色为底色,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在绿色金融与投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对绿色发展并助力全球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政策、金融、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合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与知识经验互鉴,对提升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气候和能源治理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重要。”李秀兰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十四五”期间的降碳目标,科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四五”期间的降碳目标,科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降碳目标,这引起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代表的注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从“十四五”起步到21世纪中叶,节能减排降碳、实现碳中和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建议,要努力为减碳、脱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多措并举加快碳中和进程。
聚焦两会 | 解码中国“十四五”规划

聚焦两会 | 解码中国“十四五”规划

中国全国两会正在举行,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成为外媒关注焦点。外媒解读称,“十四五”规划显示出中国政府着力于长远发展,将提高中国经济效率和国民生活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两会能源最强音 | 焦开河:固平台 促融合 提升北斗应用能力

两会能源最强音 | 焦开河:固平台 促融合 提升北斗应用能力

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十四五”期间北斗将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北斗产业将如何发展备受关注。
两会能源最强音 | 王寿君: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对核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两会能源最强音 | 王寿君: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对核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我国核领域要切实担负起支撑国家战略的历史责任。特别是核能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优质能源,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减排承诺和清洁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核工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短板”:如何进一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与认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提高在全球核能领域的话语权……对此,记者在“两会”前夕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
王毅: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但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需求没有改变

王毅: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但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需求没有改变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北京说,去年以来,疫情给世界造成全方位冲击。“一带一路”合作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风前行,取得新的成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