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球能源和科技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

2020-10-26 14:07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气度胸怀,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也为全球能源和科技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气候行动为全球低碳科技进步作出了瞩目的贡献

我国在取得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成效的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绿色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并努力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经济发展效率和碳生产力水平提升效应显著。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低碳新经济创新,我国绿色制造、建筑和交通领域加快培育形成新增长动能。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发展迅速,迄今已建成1402家绿色工厂、118家绿色园区和9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达到60%左右,通过城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提升建筑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2100万户居民。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全球,2010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将极大推动低排放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碳中和愿景的实现首要依托低排放技术创新在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中的作用。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系统将发生深刻的、跃迁式的变革,以先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主流。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的电气化技术、电力生产中的深度脱碳技术、生物质制氢造气发电技术等将得到规模应用。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空气捕碳技术、矿物碳化技术、地球化学技术等碳移除方式将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这些必将为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研发投入、产业化应用机遇。

我国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还将依托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智慧互联。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气化高速铁路、特高压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氢能炼钢、绿氢化工、零碳建筑为主的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方向,并将有可能规模化替代传统的基础设施形成智慧互联的网络,从而集合成系统化的高质量、低排放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支撑未来全经济领域从低碳、近零碳、净零碳的深度转型。

我国碳中和愿景的实现最终要依托以创新驱动和绿色零碳为导向的产业、经济体系的建立。疫情后我国绿色复苏和低排放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双轮驱动”,这将显著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非化石电力装备、电子及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绿色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碳中和愿景的引领和倒逼,在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领域将培育出新的增长动能,并有望逐步形成若干国际先进绿色低碳制造业集群。

加强重大科技专项支撑推动我国碳中和国家建设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要求的,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在未来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情况下,低碳发展能力、低碳先进技术和低碳经济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应成为打造我国长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加强碳中和国家战略制订和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围绕2030、2060目标设立若干重要的研究方向并抓紧部署研究,尽快研究出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的经济社会深度脱碳路径,研究论证提出2035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愿景目标,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及预算分配制度,打造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创新平台,支撑国家有关部门系统谋划“碳中和国家”建设基本方略和实施路线图。

加快碳中和国家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立世界领先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能效、新能源、储能、负排放/碳移除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性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的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突破碳中和发展中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领域的技术瓶颈,逐步打造全球碳中和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中心。

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建设的落地实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工业、能源、建筑和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负排放/碳移除工程项目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逐步建成高质量、低排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柴麒敏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徐华清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34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

34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

2021年是建党百年,又恰逢“十四五”开局,今年两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经成为“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之一,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被再次强调。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汉元:加快碳中和进程

两会能源最强音 | 刘汉元:加快碳中和进程

刘汉元代表谈到,当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
两会能源最强音 | 中国石油王宜林:油气供应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两会能源最强音 | 中国石油王宜林:油气供应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围绕大家关心的碳中和与能源转型问题,就在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两会能源最强音 | 李子颖:保障铀资源安全供应是国家需求

两会能源最强音 | 李子颖:保障铀资源安全供应是国家需求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铀矿地质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的领头人,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带领科研团队多次在铀矿地质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也对行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两会能源最强音 | 中国华电温枢刚: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两会能源最强音 | 中国华电温枢刚: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量有显著增长,资产总额去年底达6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7%。质有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7.8%,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7个百分点。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7.9万亿元。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