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综述

2019-03-28 09:20  浏览:  

中国石油国内上游勘探开发“春季攻势”迅猛高效:高探1井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实现重大突破,拓展了增储上产新领域;渤海湾盆地关东地区落实形成亿吨级页岩油增储战场,实现我国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重大突破;华北油田大平7井日产量突破1万立方米,深层、中煤阶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填补世界煤层气1800米以深经济开采空白;国内油气生产增势强劲,2月份国内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34%,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8.34%,连续两个月持续增长……这只是中国石油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去年7月以来,中国石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从顶层设计、规划计划、任务分解等各个方面做出部署,从总部到基层企业,从东部到西部,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举全公司之力谋实、谋新、谋效。

快行动——科学决策全力推进

这是一场必须要打好打赢的攻坚战,需要科学的决策指挥,需要上下一心,全力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后,集团公司党组迅速召开两次扩大会议,学习贯彻批示精神,研究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措施,专题讨论“国内勘探与生产加快发展规划方案”,动员百万石油人勠力同心,坚决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随后召开的集团领导干部会议上,中国石油明确提出要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等“四场关键战役”,并把勘探开发进攻战作为首要之战深入推进。

在多次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油气田实际发展情况和资源潜力,中国石油编制完成了《2019-2025年国内勘探与生产加快发展规划方案》。该方案紧紧围绕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的要求,坚持稳健发展方针,按照“深化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上,油气并重、立足常规、加强非常规”的战略布局,从投资规划、资源发现、油气生产、改革创新、服务保障等各个层面进行详细部署,全方位激活增储上产新动力。

夺油上产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提速提效提质的呼声和期待更加迫切。围绕勘探开发部署,针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紧缺问题,中国石油制定压裂服务和钻机保障方案,强化资源统筹调配,优化国内外钻机配置。同时提出,要以精益管理有效保障重点油气区上产,尽快更新增加装备资源,坚持走管理技术型道路,利用新体制优势,统筹协调、集中共享,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结合实施总包外包,形成规模效率双重优势,全面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打好勘探开发进攻战,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中国石油将科研战线进一步向一线延伸,成立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研究中心,派出300余名科研人员贴近生产一线解难题,为勘探新发现增储上产和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带去新技术、新思路、新产品。

见实效——超常规举措强势发力

“要站在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的战略高度,坚决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从根本上遏制对外依存度快速增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向全体干部员工发出号召。

百万石油大军积极响应,誓要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

要实现油气产量稳产上产,做“厚”储量“家底”是基础。面对油气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发现难度不断加大、勘探工程成本刚性上涨等重重困难,中国石油突出高效勘探,实施集中勘探,深化精细勘探,加强风险勘探,加大非常规等资源综合勘探,实现了探明油气储量当量连续13年超过10亿吨。其中,以风险勘探为抓手,中秋1井、高探1井、永探1井、沙探1井等一批风险探井分别在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等重点盆地取得重大突破,拓展了增储上产新领域。

过去一年,油气勘探不仅找足了“量”,更提升了“质”。同样是新增探明10亿吨油气当量,优质、规模、整装储量比例明显增加,新增油气储量呈现落实程度高、可动用、可升级性强等特点。新增原油探明储量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为近3年最少,较“十三五”初的2016年降低9个百分点,品质有所改善,为下一步效益建产夯实了资源基础。

为进一步盘活矿权区块和未动用储量资产,激活勘探开发市场,中国石油主动打破“画地为牢”格局,推动首批矿权内部流转,仅一年便取得显著成效。华北油田在巴彦河套盆地多口探井获得高产油气流,一个预测储量超亿吨的整装新油田——吉兰泰油田横空出世。

在油气生产方面,中国石油直面已开发油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产建效率下降等挑战,原油生产围绕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两大主线,持续推进油田注水专项治理、长停井治理、重大开发实验等有效举措,实现了原油产量1亿吨以上有效稳产,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比上年分别减缓0.41%和0.72%,稳产基础不断夯实。

天然气开发通过加快老气田优化调整节奏与新气田评价建产节奏,高效建成了龙王庙、苏里格、克深、长宁等10个20亿立方米以上的规模气田。2018年天然气产量在千亿立方米新起点上再创新高,比上年增长5.9%。其中,页岩气产量42.6亿立方米,增长41.2%。川南成为我国日产量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

一系列见实效的部署,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成为增储上产的强大引擎,激发出百万石油人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的磅礴力量。

看未来——部署到位增势强劲

行稳致远。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非一时之策,增储上产需上得去,稳得住,行得远。

为此,中国石油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举措,确保年年见实效,年年出成果。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基本属性,投入是回报的先决条件。中国石油已经明确了2019—2025年上游投资规划,较“十二五”及“十三五”前两年大幅度增加。今年,国内勘探开发投资运行方案同比增长25%,其中风险勘探投资从10亿元增至50亿元,并持续完善增储上产激励政策,加大对取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油气产量超产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

在油气增储上产难度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唯有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创新,才能跑出勘探开发新的“加速度”。今年,中国石油全面启动第二批矿权流转,区块面积、输量均较首轮翻番,加快未动用储量和难动用储量勘探开发进程。同时,明确了要扩大未上市企业风险作业范围,加强与地方企业合资合作,加快增储上产节奏,实现互利共赢。此外,通过全面实施工程技术服务和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增强企业增储上产动力活力。

在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方面,中国石油聚焦东部减缓递减、西部加快上产等关键问题,依靠技术革命实施新的发展,尽快攻克一批具有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关键技术。瞄准全新资源类型,超前组织颠覆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试验,进一步释放资源潜力,推动油气供给变革。

增储上产离不开工程技术服务的强力保障。今年,中国石油安排新建油气产能将比去年增长60%,钻井进尺将增长20%以上,风险探井和水平井成倍增长,工程技术业务服务保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服务保障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对此,中国石油油气田企业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充分发挥一体化协作优势,共同推进技术、管理模式、装备升级,全面提质提速提效。

当然,推动油气产量的长期稳定增长既要积极进取,也要理性务实,在量、效、可持续之间寻找最佳平衡值。集团公司领导反复强调,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大工作力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合理把握工作节奏,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油气勘探开发规律,在持续推动油气上产的同时,力戒“大跃进”,力戒“过山车”。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思路已清,方向已定,道路已明。石油人必以百万分信心和努力,久久为功,勠力同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做新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辽河油田成功降低压裂液对油田储层伤害

辽河油田成功降低压裂液对油田储层伤害

裂技术是实现低品位油藏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技术,而压裂液对油田储层的伤害程度决定了压裂施工效果。记者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获悉,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关,该油田的压裂液对储层适应性评价项目形成了4大类20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准确评价压裂液对储层损害程度的科研难题。
六个方面86条措施 中国石油深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六个方面86条措施 中国石油深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1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工作人员在协同作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从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入手,优化组织运行以及安全环保管控,运用堵漏防漏新技术,钻井工程提速提效效果显著。2020年提前2个月完成8亿方产能建设任务,新井投产257口,为冬季供气提供有力保障。
美国原油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美国原油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2月17日消息,据交易员和业内高管透露,由于前所未有的严寒天气冻结了美国中部地区的油井作业,美国的原油总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石化油服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

石化油服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

记者19日获悉,石化油服(600871)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标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合同期5+1年,预计新签合同额3.6亿美元。
“深海一号”能源站顺利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

“深海一号”能源站顺利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

历时18天、航行1600海里……2月6日,记者从天津港保税区企业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顺利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落位“深海一号”大气田(陵水17-2),开启海上系泊、安装和生产调试工作。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由此向正式投产又迈出关键一步。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