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须从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12-08-13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家  战略 

  入夏以来,中国一些地区暴雨成灾,台风肆虐,极端天气频繁来袭,这只是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的一部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表示,我国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须早作防范。

  所谓“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海水表层温度比平均温度高出0.5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后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每隔2-7年出现一次,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事实上,全球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气候变化现象,即全球暖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目前人类仍然不清楚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

  中国一些科学家认同这样的观点,比如气象专家罗勇统计数据发现,中国南北方的降雨分布有一个二十年的周期转移,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北旱南涝”的格局形成以来,已经过去了10年左右, 2010年时南北方降水情况发生转变是符合这个规律的。钱维宏教授则提出“70年周期说”,根据他的测算,下一次中国南北互换(即南旱北涝)大致发生在2015年左右。

  过去两年南方的一些旱灾与今年北方持续的降雨与洪涝灾害,部分验证了这些预测。因此,中国需要为这种气候变化做好准备,从国家战略上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这其中包括积极改善北方河流的防汛设施,以及南方的补水设施等等。为了减少每年气候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应该重视防灾能力的建设。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水资源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耕地较少而山地太多的人口大国。气候变化关系到国家安全,而非简单的自然现象,中国应该在战略上加以防范。

  目前,美国罕见的干旱已经导致全球粮价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10日警告,全球将可能面临新一轮的粮食危机,如同2007-2008年时出现的情况一样。当时的粮食价格上涨引燃了埃及、喀麦隆和海地等国的暴力抗议活动,也是“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

  中国食用油与养殖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产大豆、玉米,这将可能影响中国的物价,并将影响货币政策,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带来不利影响。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846.1亿美元,其中进口547.2亿美元,贸易逆差248.3亿美元,其中谷物进口量同比暴增283.7%。

  中国一些科学家推测,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而小麦、稻谷以及玉米将呈现不同幅度的减产,粮食生产潜力平均降低约10%。市场并不能保证粮食安全,因为粮食产量将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中国应直面大自然的挑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