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中国环保新闻频道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 市场研究

试点运行平稳 千亿碳交易市场待启

2016-11-04  来源:互联网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如何盘活碳资产,激发市场活力?不妨从“不完善”到“完善”过程中寻求答案。从2013年多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中国碳交易市场就一路快马扬鞭。发改委日前表示,预计2016年将开启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这又将迎来怎样的巨变?为此,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碳交易市场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效益初显

进入6月,对于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这五个已运行近两年的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试点而言,再一次迎来市场运行的“期末考”——进入履约期。

在上一个履约期里,除上海成为全国试点中唯一一个实现如期履约的试点地区外,其余试点由于企业履约率低、市场活跃度差等诸多原因或多或少出现了延期履约的情况。

经过又一年的探索,这些碳交易试点有什么新的变化?

记者在跟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调研时了解到,自2013年11月26日开市至2015年5月22日,上海碳市场配额成交总量已实现328万吨,累计成交额1.12亿元。其中,仅2015年内实现的成交量已超过100万吨。同时,截至6月15日,127家试点企业完成了2014年度配额清缴,占试点企业总数的67%,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四成,配额清缴量占应清缴配额总量的66.9%。

上海的情况其实是其他试点的缩影。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表示,到6月12日为止,北京市碳交易成交量已累计达到505.88万吨,交易额达到了2.28亿元。

6月18日,是深圳碳交易市场启动两周年。“从效果上看,今年履约的情况远远好于去年。截至6月17日,635家企业中已经有431家企业完成了履约。”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代总裁葛兴安对今年的情况感到很欣喜。“而且,去年履约明显集中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但今年从2014年9月、10月份开始就已经有企业陆续做准备。整个交易的配额量、交易价格和2014年上半年相比更为平缓。”

成交量的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益。

以北京为例,洪继元介绍,经过初步测算,通过碳交易的实施,2013年北京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5%,2014年,又下降了5.96%,共减排365.5万吨。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介绍上海市碳交易试点工作时也指出,碳交易的实施不仅减排效果明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促进了碳服务关联产业发展,聚集了一批专业服务机构,“碳金融”业务开始筹备;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完整、运行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实施机制。

2016年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或开启

碳交易试点的稳步发展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行市场化机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6月17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碳交易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王庶介绍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安排和进度。“从目前状况看,2014年、2015年完成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制度设计、队伍培养、技术能力提高等,希望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从2017年到2020年,逐步发展和完善,但不会让‘机器’达到最大运行速度;争取到2020年以后启动‘高速运转模式’,在覆盖范围、交易产品上进一步扩充,并考虑是否与其他国际市场接轨。”

据悉,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至40亿吨。如果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可达12至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期货,交易额将大幅增加,活跃性也将大幅提升,交易金额将达600亿元到4000亿元。

但在千亿市场“蛋糕”面前,许多专家提醒,7省市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并解决。

在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监事长姚中民指出,由于碳交易制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政策体系,我国自2011年底开始部署到2013年市场启动,在缺乏基础的前提下准备不够充分,大部分试点启动均较为仓促,政策设计、能力建设等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