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创新驱动发展

2016-08-22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开发区  创新 

图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图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华社信息天津8月22日电(记者毛振华)经济开发区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在过去三十年中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20日在天津举行的2016中国开发区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的传统经济开发区模式亟待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二次创业”。

论坛上,由3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起的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秉持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互鉴,共同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经开区。据工委书记许红星介绍,邓小平同志30年前来到草创之初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该区第一家投产的外资企业——丹华自行车公司参观后,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自此,中国开发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国家级经开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师荣耀认为。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作为开发区的核心,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国家级经开区219个,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6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比例达到11.5%。

师荣耀表示,国家级经开区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走过31年的发展历程。到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由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扩展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罗文等与会人士认为,在过去30年里,开发区无疑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在新的发展时期,开发区面临的政策优势弱化、土地资源紧缺、落后产能集聚等问题凸现出来,亟待“二次创业”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矛盾还不是总量型矛盾,仍旧是结构性矛盾。”王一鸣表示,从日韩等国家先期发展经验看,在经济拐点到来后,人均钢材消费量、用电量、汽车保有量增速都会出现下滑。对于开发区而言,从需求端出发加快供给侧改革十分迫切。

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范文洁建议,中国开发区应调整经济结构,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家级经开区的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罗文也认为,当前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和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开发区产业结构从发展加工组装到打造核心产业转型,产业集群从制造集聚向研发集聚转型,产业政策从成本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变。

政府人士及专家表示,在“十三五”窗口期,开发区应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创新驱动,构建出众的双创平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体制生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