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深度改革期待真正立足点

2013-11-05  来源:互联网 

“383”改革方案还缺乏明显的落点,所谓的突破口之一,是引入外部投资者以加剧竞争。外部投资者,除了外资投资者,更多的还是民间投资者,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这难免会让人追问将近十年以来新旧“三十六条”的实际成效,纸面上的规定与条款应该会有相当的反馈,也需要时时的监察和督促。

近日,官方高层智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公开披露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方案,勾勒出新一届中央改革的详尽路线图。十八届三中全会旨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

“三位一体”改革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而八大领域的三大突破口: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具体可行的做法无须讨论,仔细琢磨一番即可发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民社会保障应该算是这一深度改革对应的两极。三位一体的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与创新企业体制均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斩断公务员的利益之手;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难题,其难上加难的重点是扫除深入骨髓的官僚作风。官僚作风又不是什么看得见的灰尘,体现在公务员为民服务的态度上缺乏应有的诚意,所谓的公仆如果没有一点服务精神,还像过去那样只想着当官做老爷,只想着自己的职位待遇,办事看有没有油水,端着架子鼻孔朝天,再完美再完备的政策规章制度,都会被这大量的歪嘴和尚念歪了,难以落实得下去,政策或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官僚作风历来积弊深重,自恃权力在手,趾高气扬把令来行,不怕你不买账,明处不便声张,暗处大动手脚。大包大揽惯了,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的又管得太死了;只管得多,权力寻租的机会就多。近十年来推出了不少看起来气象开明足以惠泽民众的政策法条,却被人视若无睹甚至不屑一顾。开明的政策为什么就那么容易走样?而且实施不了?因为附加的条件都隐去了,退到了后台,转变成了潜规则,也可能只是为了装装门面,摆出一副开明的姿态;市场与其说是被政府侵占得过多,还不如说是早已被那些官僚作风占据了日常阵地,这是一贯的老毛病,利益所致,拔不出脚来。譬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固然是改革的应有之意,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简化了审批之后仍然不见任何改观,时不时又见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可见官僚作风并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期如此,让人没了脾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幽灵却时时都在公务员某个思想角落里游荡,习惯了之前吃拿卡要的好处和不劳而获的外快,不刁难办事人就无从捞取好处,不摆一下权力的架子就不足以体现自己的存在;如此一来,开明的姿态不过是成了显而易见的摆设,对社会来说,甚至还可能是招徕钱财的陷阱。

符合公众期待的改革方案,必然会影响某些利益集团的小算盘,他们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与别的利益部门联手运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让人们寒心。一项好方案会不会也落得这样的下场?恐怕没有人敢拍胸脯保证。北京市2004年曾出台了一项职称社会化评审机制,纸面上的规定迄今在全国而言都可算相当之开明,很有改革先驱大佬的风范了,甚至连户籍身份之类的限制都已放开,只要具备其规定的某一项突出的成绩,道理上应该就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实操作卡在哪一环节,究竟怎么一回事,没人说得清楚,是照样论资排辈呢,还是跟以前一样名额有限?从来就没有给过什么明确的解释。让一大批人每年例行缴纳评审费,连评数年却根本无法拿下职称,而且给不出任何足可搪塞的理由。评职称这一件事虽然上不了什么台面,每人收费不过几百块,却牵涉到了行业主管局、物价局、人事局数个政府部门,想说理都没地方说去,想较劲就只能被主管者当做皮球踢来踢去。

政策规定引领了一时风向并不足奇,能不能让人们分享并得到应有的尊严,似乎就成了远在天边的事,公众的期待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利益集团掣肘而落空,这都是官僚主义者惯有的作风,打着旗帜践踏了政府历久铸成的公信力。

中铁建不久前曝出了八亿招待费的审计内幕,众目睽睽之下的一番整改后,只是限定了消费的最高限额、招待的理由以及陪客的人数。一家旗舰级的央企,业务联系居然还都需要花费这么一笔天价数字的开销,和一般人结交酒肉朋友没有什么两样,挥霍公款是表面的理由,商业来往为何有其必要,没有人去追问这其中的内因何在,岂敢遑论那些中小企业的存活以及创新呢?尽管最近刚刚取消了企业的注册资本限制,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3万元和股份公司500万元的出资限制,只要1元就可以开公司;取消了政府对公司的年检,政府再也不能以此来收费和折腾公司,专家们都说这是多么大的制度变革,是政府释放出来最大的制度红利,但人们已泯灭了热情,懒得关注了,没有碰过壁的人说话太轻率,又有谁能掰着指头说说,一家中小企业周围环伺着多少政府收费机构呢?无论是改革也好,还是改良也罢,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落到实处后很难不会让人失望,雷声很大,雨点却很小,全面的深化改革还能不能宽慰人们的期待呢?

显然,“383”改革方案还缺乏明显的落点,所谓的突破口之一,是引入外部投资者以加剧竞争。外部投资者,除了外资投资者,更多的还是民间投资者,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这难免就会让人追问将近十年以来新旧“三十六条”的实际成效,纸面上的规定与条款应该会有相当的反馈,也需要时时的监察和督促,这新旧三十六条就是一面镜子,应该还能够照出哪些政府机构特别是官僚掮客们阳奉阴违的丑恶嘴脸。

再看看人们平时办事与公职人员的交涉就难免感同身受了。碰巧10月份曾有数家媒体不约而同地就这一日常小事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遭遇过办事难的问题,最普遍的投诉依次是“不说明具体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诿”、“脸难看”、“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难找人”和“要好处”。小事尚且如此,切身事务受损后,无奈之下被迫信访的也不在少数,结果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徒增自己的烦恼。60%的受访者认为办事难是公职人员的态度恶劣,根本就没有什么为民服务的意识;而40%觉得是制度问题,行政审批过多,流程琐碎。

手中握有一点芝麻大的权力就会凭空腾起蛇吞象的野心,不甘心服务于民,“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就不奇怪了。凭借一点权力耍弄民众,颐指气使,因为投诉信访既不能端掉他们的饭碗,也无法震慑他们的切身利益,社会监督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公务员旱涝保收的肥厚待遇也促使百万之众踊跃跻身国考,这一积极靠近权力的做法无非是说,只要我掌控了一点权力至少就不会吃亏。再说,政府职能转变说了二十余年,行政审批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现实中事无巨细都必须经过审批,流程依旧繁琐,要想尽快办好事而不费周折,只能托人找关系,甚至不惜放低身段,利益输送。在谋求社会正义与权利公平的崇高而遥远的理想之下,一点小事就足以把公众的热心与期望降到了冰点。行政效率永远都有待提高,办事耐心屡屡需要提高到极限。

回过头来再看看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前六项哪一项不是在政府职能的管辖范围之内?要说所有这些统摄于政府经济管理政策之下的领域,貌似抽象冰冷,远离了具体的人事是非,但这所有的事务中都攒动着数以亿计的民众及其个人财富,而且还都与公务员的服务精神与敬业态度脱不了干系。

摸着石头过河已不是深度改革的十足理由,改总要比不改好,迈步总要强过原地踏步。何况,半空中一个响雷至少可以振聋发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