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意味着什么

2012-11-23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十八大报告向我们描绘了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释放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寻求“量”的增长,到追求“质”的提升,多位专家对新华网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科学、稳健、可持续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内涵。

\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科学、稳健、可持续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内涵。

经济增速回落并非“坏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和国内房地产调控、制造业萎靡等因素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9.7%一路回落至今年三季度的7.4%。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这是坏的信号。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7%的增长是在挤压房地产泡沫和摆脱过度依赖外需的基础上得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速度”。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对新华网记者表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如何稳健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华盛顿智库中国问题专家彼得?伯特里尔也认为,中国的GDP增速放缓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他说,随着中国对出口增长依赖程度的降低,经济内部平衡已经逐渐显现。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GDP的放缓出现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上。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表示,应该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去考虑经济增速是否放缓。他指出,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是有宏观周期的,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则认为,虽然相比过去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减缓,但考虑到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基本要素,这种减缓也在情理之中。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迷走势后,中国经济正逐步企稳。10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也显示了经济回升的趋势,无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工业生产增速,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好于9月份,这也显示出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汤敏和张宇燕均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出现筑底回升的迹象。汤敏认为,四季度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当前经济回升尚不明确究竟是由“政府投资推动”还是由“经济内生因素的苏醒来推动”。政府扩大投资是有必要的,但应靠这些投资来带动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仅靠政府砸钱的做法是有风险的,究竟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带来国进民退”,汤敏说,这对整个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都不是有利的。

保持中速增长意义重大

从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1.5倍,达到了47.2万亿元。如今,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已大不相同,更何况当下的发展还需考虑环境承受、资源约束、民生诉求等诸多因素,可以说,中国经济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也变得十分重要。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会在‘十二五’规划的区间内——7%左右”,国际金融论坛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由于中国有多年的经济发展作保障,完成这一目标是有可能的。另外,民生的改善、社会保障的完善最终也需要靠社会创造的财富和预期的经济增长来支撑。“所以,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有必要的”。

辜胜阻也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中速发展是就是要实现仅靠GDP增长的“国强”式增长到人均收入倍增的“民富”式增长。他分析,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能保障经济稳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汤敏表示,8%的增速是中国经济正常的增长范畴。他指出,国民经济到底应该增长多少,如何衡量,是否过热,最核心的指标是劳动力市场。当劳动力出现短缺,经济如果再提速的话,容易引起工资上涨,从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他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可能比8%要低一点。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自身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都非常关键。

彼得?伯特里尔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止和放缓过,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日、欧增长势头均不明朗的情形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扩大全球需求,有助于提高各国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正日趋下降,2006年到2010年期间,发达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贡献率低于20%,其他经济体贡献是80%”,彼得?伯特里尔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

经济转型期需增强创新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发展的内涵也出现了新变化。对于如何在新的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向,辜胜阻表示,最重要的在于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他说,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要努力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努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创新红利”和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

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则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仅靠创新驱动、环保低碳经济很难实现,金融改革才是关键。他表示,金融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如果这十年的金融改革能在资本市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突破,中国将打造成一个全球领先的、规模最大的、具有深度和流动性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信贷金融体系。

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更加关注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建议,中国应该积极拓宽出口市场,“比如像印尼这样的‘人口红利’好与我国相反的国家,内需非常强劲,就是我国出口很好的选择”。

威廉?罗兹全球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威廉?罗兹则将关注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他认为,中国应尽快摆脱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他建议,中国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让老百姓感到有所保障,他们才愿意减少存款,敢于消费”。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今非昔比。“过去我们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终结,不应该再抱任何幻想。”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坦言,我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心态需要做适当调整。但他同时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并不会一直处于低速,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这种潜力不仅来自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