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正将目光聚焦在氢能上,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气候中和,但氢工业在使该行业成为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天然气替代品方面仍具有挑战
为了实现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生产目标,耐斯特正在芬兰波沃(Porvoo)炼油厂开展一个120兆瓦的电解槽项目,以生产可再生(即绿色)氢
在需求空间释放、政策支持有效落地以及产业链协同降本的基础上,2023年绿氢产业化有望高速开启
根据ICIS的最新研究,丹麦、挪威、瑞典和葡萄牙是未来氢能经济中早期可再生氢出口国的“好赌注”
欧洲氢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Jorgo Chatzimarkakis在回应欧盟委员会期待已久的可再生氢定义时说:“一个远非完美的监管总比没有监管强。”
欧盟(EU)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因围绕氢在转型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争论而陷入僵局
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中,澳大利亚和荷兰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以支持从澳大利亚到欧洲的可再生氢供应链的发展
欧盟最高外交官于周五抵达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参加EU-南非部长级对话的第15次会议。他此行的几天前,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结束了为期六天的非洲之行
2023年1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实现多元化应用场景示范,初步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年左右的制氢、储氢基地,建成一批氢气充装站及加氢站,开展短距离气态配送体系、长距离液氢输送和管道输氢综合互补的输氢网络体系建设。
近年来,氢能已被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能源选择。电解水制氢和装备了CCUS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都获得巨大的投资支持。全球能源危机则进一步放大了氢能发展势头。
近日,由石工建中原设计公司设计研发的中国石化首套光伏离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试验装置成功投运。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将光伏发电装置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结合在一起,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且碳排放为零。
近日,全球最大单体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在广东省阳江市成功下线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双碳”目标中有着巨大作用,许多国家都将氢能纳入国家战略。国内制氢也正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向着风能、电能、光伏等新能源转变,新能源制氢技术的优势与重要性,逐步凸显。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新能源制氢以及氢能应用,相对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亟待全面提升。
中化新网讯 近日,南非沙索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和开发绿氢和绿氨的市场和供应链,重点是以绿氢合成的绿氨作为燃料和发电能源。双方还将评估伊藤忠商事对沙索公司绿氨出口导向型项目的参与,包括产品采购以及日本为南非绿氨项目的研究和补贴进行财政支持。该谅解备忘录是在突尼斯举行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期间签署的。
由工业巨头西门子开发的德国最大绿色氢气工厂已经投入运营,每年生产1350吨氢气。西门子表示,该工厂将使用来自上弗兰肯州Wunsiedel能源工业园的风能和太阳能电力,使用8.75兆瓦的电解槽生产绿氢。氢气将主要用于附近地区的工商企业,也用于公路运输。西门子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将该工厂的产能扩大到17.5兆瓦的计划。
绿氢(Green Hydrogen)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或风能)通过电解工序产生的,其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