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基于表界面电化学研究揭示储能器件失效机制

2021-11-15 15:06  来源:大连化物所  浏览: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傅强研究员团队通过调变铝离子电池器件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利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Raman等表界面表征方法研究储能器件过程发现,无水气氛下,电极中的插层阴阳离子重新分布导致器件发生结构和电子态的弛豫;而在含水气氛下,环境中的水分子会插层到石墨电极层间,并与层间插层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导致石墨电极电子态去耦、插层阶结构退化。

  理解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失效机制,对指导高性能器件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界广泛使用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谱、透射电镜和核磁共振等表征技术检测电极和电解质,进而获得相关体相信息。然而这种方式获得的体相信息多聚焦电极或电解质内部,很难了解表界面的电化学行为,因此亟需发展原位/工况电化学表界面表征方法。

  长期以来,XPS、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等表面科学研究方法成功用于表面化学和多相催化的研究,而将表面化学方法学用于电池器件等电化学过程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模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构建和原位表界面表征的实现。

  本工作中,该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Natl. Sci. Rev.,2021),突破了表面表征所需的超高真空工作环境和规整开放表面的局限,构建出基于两维材料电极的模型电化学储能器件,设计并加工系列可以对模型储能器件施加电场、改变气氛、表面表征的样品台和样品池,利用XPS、原子力显微镜(AFM)、Raman、光学显微镜等对铝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进行工况表征并准确阐述该电池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发现了储能器件电极的表面效应。

  为了探究铝离子电池气氛下的失效机制,团队将含水、氧气、氮气等不同气氛分别引入铝离子电池的工作环境,通过XPS、Raman等表界面研究发现,含水气氛下,电极与水发生水解反应,使组分改变,导致电池失效。而无水气氛下,电极表现出自发的弛豫现象。该研究准确阐明电池的工作机制,并揭示了不同气氛下的电池器件失效机制。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表界面电化学研究方法扩展到锂电池等其他储能体系(J. Energ. Chem.,2021)。未来,基于气氛、温度、外场可控的原位电化学表界面表征技术和方法有望广泛研究二次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气体电池等体系中的表界面反应,阐明这些重要能源器件和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和失效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Atmosphere-Dependent Relaxation and Failure in Energy Storage Electrode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502组博士研究生王超。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辽宁省“兴辽计划”、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具有超高储锂性能的三维锗-碳炔材料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具有超高储锂性能的三维锗-碳炔材料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制备了一种由线性丁二炔键通过sp3-杂化锗原子构成的类金刚石骨架的三维多孔材料—锗-碳炔(Ge-CDY),并对其电子结构、带隙及锂存储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Ge-CDY具有优异的离子转移和扩散性能,超高的理论和实验比容量(2701和2340 mA h gˉ1),并在锂离子电池中实现了超长循环稳定性和卓越的倍率性能。上述结果表明三维锗-碳炔类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拆开锂电的黑匣,找到造富的液体

拆开锂电的黑匣,找到造富的液体

电解液市场未来5年有望保持30%以上复合增速,2025年市场空间超过500亿。
Mahle与Allotrope联手打造锂碳电池,轻型电动摩托车可在90秒内完成充电

Mahle与Allotrope联手打造锂碳电池,轻型电动摩托车可在90秒内完成充电

据外媒报道,Mahle Powertrain和Allotrope Energy在近日推出了一种新的锂碳电池,这种电池不需要稀土金属,且支持超快速充电。如果轻便的电动摩托车使用了这种锂碳电池,可以在90秒内完成充电。
中国矿业大学刘昌会副教授在潜热储能材料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中国矿业大学刘昌会副教授在潜热储能材料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储热在储能技术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解决能源在空间和时间不匹配问题上的有效途径。潜热储能由于其储能密度高,工作阶段温度波动小,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潜热储能中储能材料在发生相变过程中会导致泄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储热材料的实际应用范围,并且相对较低的导热系数会导致潜热储能材料热响应效应较慢,大大降低了热能的使用效率。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受制于电极材料较低的理论容量,难以满足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要求。基于多电子转换反应的锂硫电池具有相对超高的比能量,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无害,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电池体系之一,也是当前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和方向。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