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给双碳目标够提供哪些支撑?——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

2021-05-08 10:1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浏览: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技创新能够提供哪些支撑?就此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刘中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方式,适应能源低碳化的国际大趋势。这既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人类历史上,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直是交互进行的。能源利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占比大于80%,加上能源的基础地位和广泛辐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时也要求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我们现在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关口,“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负起责任。如果“碳达峰”“碳中和”做不明白,能源革命做不明白,工业升级做不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记者:您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刘中民:“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及自然吸收等,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

当然,不能把二氧化碳“妖魔化”,毕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现阶段,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相对理想的方式。“碳中和”不是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一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边促进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量抵消排放量,达到平衡。

记者:我国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能源革命看,主要难在哪?

刘中民: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必须重构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任务异常艰巨。现在如果不打好基础,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会很困难。

从能源领域看,最大的难关是我国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煤,多用于发电且利用率较低,是主要排放来源,新技术突破比较困难;油,资源短缺,油品质量不高;气,资源不足,只能优先保障民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形式与化石资源差别巨大,可再生电力难以并网;核电,局部电力过剩,热利用效率低。各能源系统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还缺乏链接各能源分系统形成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关键技术。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当然,化石资源和能源短期内不可能被完全替代,还需要通过技术变革等方式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

记者:科技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中民: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上依赖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我国前期在各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多行业低碳化转型。比如煤炭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这些都与“碳中和”有关系。

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技术体系仍有很大困难。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因此,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间,必将带来巨大的发展驱动力和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记者:对于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您有什么建议?

刘中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核心技术突破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制定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既要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又要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二要跨领域联合攻关,推进多能融合技术体系突破。当前亟需跨领域系统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研发任务,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形成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我国能源应用场景复杂,无法用一套通用的模式解决全国“碳中和”面临的所有问题。建议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与碳减排工作,选取典型区域、针对典型问题推进跨领域集成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

四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及资本的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以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资本等要素深度参与,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塔里木盆地农家的“能源变革”

塔里木盆地农家的“能源变革”

眼下,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瓜果飘香,几名电力工人来到热央古丽·卡地尔家中,检查电采暖设备和电力线路,为1个多月后的冬季供暖工作做准备。去年冬季,热央古丽·卡地尔和新疆南部很多农民一样,度过了一个安全、温暖又经济的电采暖季。短短几十年间,这里的农户经历了一场从牛粪、薪柴、煤炭,再到天然气、新能源电力的“能源变革”。
韩正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韩正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重大宣示再次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中国已经着手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方一直是言必信、行必果,有信心、有决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该如何抓住投资机遇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该如何抓住投资机遇

9月23日,央企投资协会第六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央企投资协会主办,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央企投资研究院协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办。论坛以“双碳目标下的投资机遇”为主题,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及投资机遇,将气候行动放置在经济复苏举措的核心,旨在共同探讨中国经济走向与国企改革趋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 找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最优解”

坚持全国一盘棋 找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最优解”

“表面看,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有关系,我国的能源结构不理想,但由于能源跟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有关系,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综合性的跨行业、跨领域的事情,是国家层面的涉及各个方面的大事情。”9月26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说道。
第三届中-日清洁能源(氢能与碳捕集)研讨会举办

第三届中-日清洁能源(氢能与碳捕集)研讨会举办

9月27日,第三届中-日清洁能源(氢能与碳捕集)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作为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青岛会场,本届研讨会由山东省科技厅、日本公益社团法人科学技术国际交流中心(JISTEC)、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指导,由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主办。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所长刘中民院士担任本次研讨会主席。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