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者谭旭光“十年磨一剑”故事

2021-04-19 09:11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  

在拿下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科研者谭旭光又一次迎来了荣耀时刻。4月16日,他登上了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领奖台。

谭旭光,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山东科技最高奖的颁奖词显示,在俯身重型高速柴油机及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近45年里,他创建了全球首个独立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研发制造基地,攻克了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开发出我国首款自主产权的重型高速柴油机,攻克了电控、可靠性等核心技术;突破了全系列、全领域动力系统核心技术难题,补齐了高端液压、大型农装CVT、高端船舶等行业的关键技术短板;瞄准新能源发力,将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手中……

“扎根专业领域精心钻研,掌握了一批别人拿不走、全国叫得响、全球立得住的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外界的这番评价十分精准。但当站到山东科技最高奖的领奖台上时,谭旭光更想将自己“十年磨一剑”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我们要迈向高端、挑战世界一流,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必须要仰望星空、敢为天下先,越是在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差距的地方,越是在‘卡脖子’技术和短板问题上,越要敢想敢试、敢于冲锋、敢于突破。”

没有“钉钉子”精神,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

“我1977年进入潍柴,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我国704项目坦克发动机的研制,从此与柴油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科研者谭旭光“十年磨一剑”故事的肇始。

在此之后45年里,他浸润于柴油机和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工作中,乐此不疲。

“外界都说我是产品‘疯子’、科技‘疯子’。”谭旭光说,“我血液里流淌的是柴油。”因为“疯”,所以“义无反顾”,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柴油发动机行业来说,热效率是核心竞争力。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在符合排放标准的情况下,全球行业的柴油机热效率平均水平只是46%。人们普遍认为,要做出可商业化、本体热效率50%的柴油机,无疑是做梦。

2015年,谭旭光宣布了自己的“疯狂”决定——启动50%热效率柴油机项目。即使这时,几乎没人相信会成功,因为发动机热效率和减排效果就像“跷跷板”,减排效果越好,热效率越低,这是“规律”。

5年间,没有节假日,只有“白+黑”,潍柴发动机研究院千余科研人参与研发,项目总投入达到惊人的42亿元。

5年后,当世界权威内燃机检测机构德国TüV、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将热效率突破50%的认证证书颁发给潍柴时,谭旭光如此总结:“没有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和‘钉钉子’精神,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

十年磨一剑,不仅仅需要精神层面的“心无旁骛”,更需要巨额研发投入和优质科研生态支撑。

在每个板块上,我们都要有一批别人学不来的核心技术

仔细观察“WP13H”发动机(50%热效率项目)样机,会看到一丝过火后发黑的痕迹。

当初,在一次台架试验中,样机热效率第一次突破50%。狂喜过后,大家再验证时发生了意外:因高压油管窜油引发火情,一半发动机零部件被烧。但到了发奖金时,科研团队都愣住了——他们不仅没有因样机失火挨罚,反而因为修复后的发动机被验证热效率的确突破了50%,拿到了当月的研发前置激励奖金。

前置激励奖金是谭旭光的独创。

十年磨一剑,难免战场太长,如何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他将制度设计为分阶段奖励,一方面,激发科研人员“一天当两天半用”,拼效率;另一方面,十年太久,“付出需要有回报”,让科研人员真正劳有所得。这符合科研规律。

正向激励、宽容失败,谭旭光对研发表现出的“温柔”与其强硬的性格对比强烈。

在一个个的关键技术突破背后,潍柴的研发投入也在飙升。有观察者统计,近十年里,前者仅在发动机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达到了惊人的300亿元。对此,谭旭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毫不吝啬,全力投入。

十年磨一剑,意味着格局要大,眼光要准。

记者注意到,就在其获奖当日,由潍柴动力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这是我国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唯一一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布局燃料电池领域,谭旭光率领潍柴进场较早,并掌握了其核心技术。而潍柴氢能源汽车早已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经历了数百万公里的实践检验。

在潍柴内部,有一家未来技术研究院,一批“80后”“90后”博士在此挥洒智慧,瞄准前沿,布局未来。谭旭光说,他们不满足于现有核心技术,未来,在每一个业务板块上,他们都要攻关出别人学不来、带不走的核心技术。

谭旭光的“十年磨一剑”,磨出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磨出了50%热效率柴油机,磨出了新能源电池核心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绿氢”登场

“绿氢”登场

双碳目标牵引下,国内发展绿氢的呼声日渐高涨。2021年以来,大型能源企业及上市公司纷纷上马绿氢项目,如中石化、国电投、华能集团、中石油等,其他领域企业如晶科能源、亿利集团、协鑫集团等也纷纷宣布入局绿氢领域。此形势下,有人甚至提出2021年是绿氢元年。氢能根据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主要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目前国内氢能产量中,有超过60%的氢属于灰氢,绿氢占比仅有1-2%,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众多企业于此时涌入绿氢产业意欲何为?国...
东日本铁路公司展示氢燃料电池试验列车 目标2030年前投入使用

东日本铁路公司展示氢燃料电池试验列车 目标2030年前投入使用

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18日在川崎市的车辆基地展示了搭载以氢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为电源的混合动力系统的试验列车“云雀”(HYBARI)。为实现国内首次商业运营,3月下旬将在南武线的川崎至登户等区段启动行驶试验。
氢燃料车商业化还要过三关

氢燃料车商业化还要过三关

与纯电车相比,氢燃料车加注快、续航长、耐低温;与燃油车相比,氢燃料车热转化效率高,又足够清洁环保。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氢燃料电池一度被认为是解决汽车有害气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终极解决方案。不过,氢燃料车的商业化之路并不平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氢燃料车的销量仅为1556辆,远不如预期。
“氢”装上阵 助力北京冬奥

“氢”装上阵 助力北京冬奥

2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庆园街、王泉营、金龙和燕化兴隆站4座冬奥配套加氢站已经投入冬奥保障工作中,平均每日加氢量约为3吨,预计赛时最大加氢量5吨左右。目前,北京市已建成10座加氢站,其中8座加氢站已投入运营。同时,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新闻办了解到,自1月25日正式服务北京冬奥会至今,中国石化全力以赴保障冬奥用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山石化)已累计出厂...
全力以赴的“绿色奥运”,有望加速推进中国能源转型

全力以赴的“绿色奥运”,有望加速推进中国能源转型

冬奥场馆历史上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全球首次大批量使用氢燃料电池客车服务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不仅场内比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场外也进行着历史性的“追风逐日”竞赛。这场竞赛让人们看到中国能源转型在加速,并将对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带来深远影响。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