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历史契机:“两会”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

2021-03-06 14:56  来源:中经微能源  浏览:  

2021年全国“两会”,碳中和成为热议焦点。

去年,我国对外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响应,不仅给出了时间表,还抛出了行动方案。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两会期间,能源电力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碳中和问题建言献策,并在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建设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和发展储能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

能源转型的历史契机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

我国在2020年9月对外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代表了人类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意味着生产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其中,能源转型要求全球要完成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2020年12月,我国进一步宣布减排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

业内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在70~90GW,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需保证在50GW。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中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倍增”阶段,未来40年平均每年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要达到200GW以上。

如今,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即风电、光伏全球竞争优势明显。

过去数年,我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分别保持全球第一,制造装备国产化水平高,产业链齐全。如2019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各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保持在69.0%~93.7%。

不仅如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目前基本摆脱补贴,其经济性已经可以与火电竞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陆上风电成本下降了39%。

“碳中和给光伏和风电带来了发展机会,国内外都有机会,同时还将带动相关材料和器件、设备等领域的发展。”3月2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通过线上公开表示,新能源行业要抓住碳中和机会。很多行业我们都很难预测3~5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发展机会,要苦练内功,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中长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能源电力领域,碳中和目标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擘画了蓝图,但是中长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国家电网方面表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位居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电网企业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身兼重担。两会前夕,国家电网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等。

事实上,国家电网只是全国响应碳中和号召的一个典型。

目前,全国各地方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是落实工作的方向之一。

今年地方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也是重要的关键词。如浙江省在政府工作中提出,今年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电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机制,落实能源“双控”制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制造企业、发电企业,包括上述电网企业都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光伏行业,隆基股份较早提出并践行的“Solar for Solar”理念,并在云南和马来西亚探索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零碳”模式。通威集团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所发清洁电力实现碳减排,并提出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风电领域,金风科技在探索碳中和路径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和示范,其亦庄智慧园区获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认证。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带来了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建议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地,落地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实施万个绿色乡村建设示范工程。

在煤电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当下,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国家能源集团等发电央企也纷纷做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和行动。例如华能集团成立了首家央企碳中和研究所,国家能源集团全面启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研究和实施路径,均对推动整个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落地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兑现国际承诺的国家战略,因而如何保障可再生能源由替补走向替代,显得尤为关键。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首当其冲。武钢表示,当前我国绿电的市场地位与其战略作用不匹配,并网占比不到10%的风光电量,存在弃风、弃光,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对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考核范围;逐步将煤电机组转变为调峰电源;加快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及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代,风电、光伏发电等易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其输出不稳定、不平滑,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这对电网企业而言,如何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一个重要挑战。

对此,武钢带来了《关于建设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提案》。他建议,一是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研究和建设,通过“源网荷”的三端智能化升级促进多能互补,制定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二是发挥电网企业技术和系统优势,携发电企业、各大用户等深度参与系统规划和智能化改造,实现源网荷的全网智能化;三是通过多方柔性互动提升系统运行能效和运营效率。

储能对于解决上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也是改善光伏发电、风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并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其中,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有利于削峰填谷,使不稳定电力平滑输出。

不过,刘汉元则建议,不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系统,以提高储能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支持发展系统侧集中式储能系统,将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基地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与统一调度范围,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引导鼓励储能以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参与市场交易,发展储能市场化商业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人大代表、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 建言2021

人大代表、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 建言2021

在走向脱碳社会的趋势中,氢作为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越来越突出。氢气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只有水。氢也有很高的热容,当用于燃料电池时会产生电能。在能源选择中,它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但问题是使用哪种氢。
03-15
人大代表、通威集团刘汉元:39年成就“双料冠军”,如今再写碳中和传奇 | 建言2021

人大代表、通威集团刘汉元:39年成就“双料冠军”,如今再写碳中和传奇 | 建言2021

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
政协委员、正泰集团南存辉:围绕电力新能源主方向做文章,推动绿色转型新发展

政协委员、正泰集团南存辉:围绕电力新能源主方向做文章,推动绿色转型新发展

3月4日、5日,2021全国两会如期启幕,100多位来自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奔赴北京,共议改革、共商国是。籍此机会,华夏能源网特别推出《建言2021:能源两会风采录》专题报道。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

3月11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73号、第7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大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
03-12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