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的某些说法靠谱吗?

2021-01-18 16:42  来源:央广网  浏览: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最近有关动力电池的各种消息层出不穷。比如,固态电池一年多以后量产装车,最高续航超过1000公里;石墨烯电池已经实车量产测试,8分钟可以充电80%。这些说法究竟靠不靠谱呢?

在多家企业发布研发进展后,固态电池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1月16日结束的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说,目前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容易引起安全忧虑,而且这类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后,就到了极限。他认为,固态电池的确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陈立泉:我们逐渐要过渡到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可能是纳米硅和石墨的混合负极,正极可以是锰酸锂也可以是富锂锰基材料,或者不含锂的正极材料都可以。那么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它的能量密度可以300-450Wh/kg。那么再下一代就是远期的是锂硫电池或者锂空气电池。

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能用上固态电池?综合多位电池专家的看法,最快也要5年时间,也有可能10年之内都不行。固态电池热度还没消退,石墨烯电池又火了起来。几天前,广汽埃安发布,旗下石墨烯电池可以实现8分钟充电80%,极大缩短充电时间,可以实现最大续航1000公里。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本届论坛上进一步透露,石墨烯电池2021年有望量产。

曾庆洪:可能大家一下子说,广汽怎么突然搞个电池出来,其实我们做了3年的研发实验,包括我们实验室都有4000多平方米,来做这个试验。希望我们年底能够全面进行量产,这是我们争取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衡量电池性能有多个指标,包括能量密度、寿命、充电速度、安全、成本等,而这些热度飙升的电池都只是提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指标。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说,目前的电池不可能具有所有这些性能。

欧阳明高:因为我们要平衡比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它们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某一位说,它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满电,而且还特别安全,而且成本还非常低,大家不用相信,因为在目前这是不可能的。

一些专家提出,当前在加紧研发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同时,也要兼顾传统锂电池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说,以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只要把正极材料改成镍锰酸锂,就可以大幅提高电压。

黄学杰:它的优点的话就是说它的电压,你把它做出电池来是4.5伏的电池,磷酸铁锂大家知道是3.2伏。同样尺寸的一块电池,你在不用更换它的负极,在不改变其他材料,不改变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同样的工厂可以生产(能量)密度高40%的镍锰酸锂的电池。(记者吕红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大众计划将电池业务分拆上市,并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寄予厚望

大众计划将电池业务分拆上市,并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寄予厚望

据报道,近日,大众首席技术官Thomas Schmall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大众正在考虑将电池业务分拆上市。Schmall还表示,大众对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寄予厚望。
双碳目标下掘金新能源电池万亿赛道

双碳目标下掘金新能源电池万亿赛道

“碳中和”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热点话题。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制定了相应政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交通运输、电力部门的节能减排成为未来三十年的重要任务;而汽车的电动化和新能源发电是实现“碳中和”主要手段,这也为新能源电池市场带来万亿元级别的成长空间,成为投资领域关注的焦点。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新型催化体系实现高效电催化析氢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新型催化体系实现高效电催化析氢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反应器与反应工程学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刘健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员周思、天津大学教授梁骥团队合作,通过单原子催化剂改性碳载体的策略,增强载体与其上负载金属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构筑了钴单原子催化剂掺杂碳载金属钌(Ru)纳米反应器,实现了电催化析氢反应中绿氢的高效制备,为碳载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能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各大企业竞逐固态电池 三种技术路线谁将胜出?

各大企业竞逐固态电池 三种技术路线谁将胜出?

近日,据外媒报道,宝马和福特近日宣布向美国新创企业Solid Power扩大出资,出资额与其他企业一共达到1.3亿美元。宝马和福特将于2022年分别向Solid Power采购试验车用的全固体电池。
磁性石墨烯产业化的拦路虎被解决了

磁性石墨烯产业化的拦路虎被解决了

新研发的智能化制备平台,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整个生产过程不排放废液、废渣,合成的粉体纯度高,不需要二次纯化步骤,原料利用率接近100%。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