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亿的市场份额!这些新能源产业如何“瓜分”?

2019-12-31 15:19  来源:国际能源网  浏览:  

据了解,目前,中国正面临一场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在2020年后,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这三个当下的支柱型产业将逐渐被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所取代。同时,专家预计,新三大产业共包括18个细分行业,每年将产生120万亿的经济体量,远超过现在的90万亿经济总量。而据记者统计,在新三大产业中,能源产业链将占据半壁江山!

50万亿如何“瓜分”?

在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作为8大要点之一,分量举足轻重。因为新能源未来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巨大,而且从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看,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专家预测,新兴产业将带来50万亿的市场份额,作为其中八大要点之一的新能源产业又能分到多少?

1、新能源汽车——37万亿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全球领先,过去三年连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累计产销量已超过180万辆。

其中,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市场占比为2.7%,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虽然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补黑洞,但是在能源革命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将占据主流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从数据来看,根据今年中汽协下调6%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预计销量计算,在2020年,预计销量也将达到190万辆,按照新能源汽车20万元的均价计算,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3800亿元。而根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可达到3.7亿量,届时,就算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带来的价格下降,并以10万元的均价计算,也将产生37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将呈现两极分化明显、电动化标签日渐清晰、智能网联、产业链主支线并起、进军海外市场这五大产业发展方向。

2、新能源——12万亿

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提倡能源转型,传统能源中有一大部分将被新能源替代。如果以能源形式来分,新能源可分为: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核能6种形态。据专家预测,在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最高将可达到60%,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2050年可达到5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406500亿度电,如果按照目前0.5元/度的平均电价计算,则可得出以下结论: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可以产生超过12万亿的市场规模。

同时,在我国电气化改革的情境下,2050年,我国电源装机达到约58亿千瓦,其中清洁电源占比分别约为82%。其中,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核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长,四者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0亿千瓦时、13.7亿千瓦时、6亿千瓦时和3.4亿千瓦时,分别为清洁电源的前四大电源。

3、节能环保——10万亿

节能环保市场看似发展平缓,实则潜力巨大。随着环保税、排污许可制等政策法规的不断加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正持续扩大。土壤、固废等节能环保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让一些新兴领域治理需求带来的市场即将得到充分开发。业内预计,2018年预计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7万亿元,到202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甚至有望突破10万亿大关。

4、新材料——2000亿

目前,在新材料领域,与能源有较大关联并具有可开发前景的,当属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新材料之王”。而根据相关机构预测,石墨烯虽然因为成本过高导致现在普及率较低,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飞涨突破百亿元,约达280亿元。预计2019年,石墨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将超670亿元。到2021年,石墨烯市场规模或将达2000亿元。

同时,我国未来石墨烯产业发展也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产业资源加速整合,东部沿海等石墨烯产业发展较快地区的资源要素将进一步汇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便利的环境。二是政策利好,未来石墨烯研究院、产业园的示范试点项目将陆续落实,石墨烯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是石墨烯产业将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区域分工格局更加明晰。

高科技设备制造商的春天

1、核电设备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节能减排这个全球热点话题尤为关注,一个以清洁、高效、无污染的核能成为开发利用热点,核电产业全面复苏。在核电发展热潮推动下,核电设备制造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对核电发电空前关注。核电设备制造业受益于核电大发展,发展前景良好——在国家2008年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中,核电成为其中引人瞩目的一块,中央财政将投资8亿元用于风电、核电设备改造。

同时,今年年初,随着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三个核电项目核准开工,我国三年零核准的核电冰冻期也被打破,这也意味着我国核电事业将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于是,核电设备的市场规模也随着核电产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有机构预计,核电设备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0年,国内核电装备市场可达4000亿元,2021年,则可达到5000亿元。

可以说,我国核电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相应的,核电设备商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我国核工业技术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国产核电设备也有四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大型设备铸锻、核级主循环泵、核安全级阀门及核设备焊接技术。只有解决了技术难题,核电设备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核工业的千亿市场、万亿市场作出应有的贡献。

2、特高压设备

特高压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特点。据测算估计,1条1150千伏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可代替5~6条500千伏线路,或3条750千伏线路;可减少铁塔用材三分之一,节约导线二分之一,节省包括变电所在内的电网造价10~15%。1150千伏特高压线路走廊约仅为同等输送能力的 500千伏线路所需走廊的四分之一, 这对于人口稠密、土地宝贵或走廊困难的国家和地区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是个一次能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衡的国家。西部能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煤炭资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东部经济发达,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电力负荷集中在京广铁路以东地区。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距离在500公里至2000公里左右。

然而,现有超高压输电技术无法满足未来电力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快电网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特高压等级电网的建设带动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科学发展,满足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自2009年,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投运以来,我国特高压交、直流设备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在特高压设备核心技术领域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特高压设备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仅中国有特高压工程及关键设备的商业投运经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雄厚。其中,我国目前已经在全球率先建立了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形成特高压国际标准4 项,国家标准27 项,行业标准23 项。特高压设备在科技创新研发与应用、商业运行经验及特高压技术标准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其市场规模如果以一般特高压工程投资额度计算,平均每条特高压投资约200亿元,而2018年底,国家能源局新规划了12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所以预计未来三年特高压建设整体投资规模在2400亿,特高压输电系统主设备投资规模预计达300亿。而随着我国电气化改革的步伐,电力需求将越来越高,特高压线路以特有的优势,其建设规模也将迅速扩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世界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宁电十年外送电量突破4600亿千瓦时

世界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宁电十年外送电量突破4600亿千瓦时

2月28日,世界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宁夏宁东—山东青岛)正式运行十周年。这是世界上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它的运行开辟了我国西电东送的北通道。
2021年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发布!

2021年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发布!

湖南省发改委发布301个2021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其中包括华电平江电厂、神华国华华容电厂、神华国华永州电厂、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18个重点能源项目。
湖北省今年建设5项特高压工程 供电将更有保障

湖北省今年建设5项特高压工程 供电将更有保障

湖北省供电将更有保障。2月19日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2021年湖北省境内将续建及新开工特高压项目5项,将由线到面、全面铺开,转入高强度、快节奏、持续性的建设阶段,建设任务创历史新高,全年预计投资83.32亿元。
02-26
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

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工信部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工信部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作为碳排放重要领域,工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引发关注。近日,工信部公示第五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名单,同时提出加大力度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工业企业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更好推进节能减排。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