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攻克制氢成本高昂难题:廉价的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

2019-04-17 09:56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  

尽管电解水被视为最好的氢气制备方式之一,但长期受制于氧气析出催化剂、非铂氧还原催化剂的开发进程,该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高效、廉价推广。

4月15日,中国科技大学官方消息显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课题组运用创新工艺,在氧析出催化剂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电解水制氢的工业化。

据介绍,吴宇恩教授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抗氧化、抗溶解能力强的铂基合金为载体,利用表面缺陷工程技术捕获和稳定单原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可使酸性氧析出仅需要较低过电位 (220 mV),极大地加快了氧析出过程。

氧析出常用商用催化剂为二氧化铱。但铱金属市价240-250元/克,工业上通过二氧化铱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为33-38元/kg,转化为相同能量所需汽油成本为25-29元。相较之下,钌金属市价19.5-20.5元/g,地球储量更丰富,也可作为催化关键元素,如果用于工业,能够有效降低氢气制备成本。

但在酸性氧析出运行环境中,不仅需要高过电位而且催化剂的稳定性很难保证,这导致氧析出动力学极其缓慢。而钌基催化剂在酸性氧析出中的稳定性也被公认为世界难题。在强酸、强氧化性环境中,由于二氧化钌中的晶格氧参与了产物氧气的析出,二氧化钌在高工作电位下极易被氧化为四氧化钌,从而失去催化活性。因此,开发高活性和稳定的钌单原子催化剂,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力途径。

吴宇恩教授团队早在2014年就开始钌元素应用研究,最终研发出高效廉价的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支持高效廉价电解水制氢。据称,该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相对于商业钌基催化剂的过电位降低了大约30%,稳定性提高了近10倍。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的杨文祥教授认为,吴宇恩教授团队的工作成功实现了“通过应力工程调控单原子钌的电子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酸性氧析出中的活性和稳定性”。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么艳彩博士也表示,相关实验证实了该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相比于商业钌基催化剂在酸性电解水反应中具有更好的活性、抗过氧化和抗溶解能力。

制氢 / 氢能 
  制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俄罗斯核能制氢现状与展望

俄罗斯核能制氢现状与展望

目前,规模化生产氢气的最理想方法是天然气+水蒸气进行转化。现在,全球48%的氢气产量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在1mol甲烷与2mol水能释放出4mol的氢气。因此,蒸汽转化是从天然气中生产氢气的最有利的方法,尽管它需要相对较高的能源成本,即每将1mol甲烷转化为4mol氢气需要200kJ能量。
陕西30万吨煤制乙二醇装置产岀高品质氢气

陕西30万吨煤制乙二醇装置产岀高品质氢气

陕西渭河彬州化工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采用GE水煤浆气化,经变换、净化、气体分离得到H2和CO气,高化学株式会社乙二醇合成技术生产30万吨乙二醇。2020年11月中交。2021年1月4日,渭化乙二醇项目气化炉投料。
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平台正式启用

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平台正式启用

近日,张家口市召开了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和监测中心工作启动会,全市相关车企、加氢站、制氢厂企业负责人参加,会上对数据采集范围、接入要求和接入标准进行明确,安排部署接入工作。2021年将正式建成投产,实现对加氢站、制氢厂、燃料电池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对氢能站、厂、车辆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对张家口市氢能产业推进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应用推广效应。
德国将建欧洲最大“绿氢”工厂

德国将建欧洲最大“绿氢”工厂

全球氢能产业在2020年快速发展,特别是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成为多国首选的未来绿色燃料。有统计显示,去年全球宣布了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的“绿氢”项目。日前,德国大瀑布电力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和德国汉堡市政供暖企业 汉堡暖气公司签署了改建项目合作意向书,计划在原汉堡燃煤电厂所在的 莫尔堡 建造一个拥有100兆瓦容量电解槽的超级“绿氢”工厂,未来有望跻身欧洲最大的“绿氢”电解工厂之列。
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WGS)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WGS)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报官网获悉,作为清洁能源的典型代表,氢能备受推崇,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制取、储运过程的效率和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界和学术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丁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石川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周武团队等的联合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